关于古人环保意识的句子(环保的古诗词有那些-)
-
关于古人环保意识的句子
网上有关“关于古人环保意识的句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环保的古诗词有那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关于古人的环保意识的诗句
关于古人的环保意识的诗句 1. 与环保有关的古代诗词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讴歌山川河流、田园风光、花草鱼鸟等生态环境的经典诗篇,这些经典名作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这类描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我们姑且称为绿色经典吧。
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诗人的诗为例,来感受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去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诗的内容,我不必一一去赏析,这两首诗如白诗的风格,不识字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背得出。
《望天门山》中“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既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美景,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现实:让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蓝。这样的生态发展观应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忆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现的是:晨光映照岸边的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青风吹拂着满江绿水,就象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江南的春色,色彩绚丽耀眼,令人难以忘怀,时时萦绕在心中。
再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吧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两首诗,也是两幅素描画。一是应邀到农民朋友家作客的赴宴图,诗中勾勒出青山,绿树,村舍,场圃,桑麻,菊花,构成一幅具有浓郁村野气息的画,自然景色与友人热情融为一体,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另一幅画是农家妇女洗衣图,描绘了明月青松,山泉清流,浣女喧闹,渔舟晚归的情景。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倾慕和对恬静生活的追求,诗人刻画的宁静自然环境和闲适生活氛围的确令人神往,也同样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
再看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又是两幅画,一是农家房前屋后的小路上开满多种鲜花,花团锦簇,惹得彩蝶飞舞,娇莺呤唱,引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另一幅是秋冬时节红叶开得正艳,忍不住停车驻足观赏这一独特的风景: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绿色经典中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的,它提示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美好的自然环境,不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其实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样重要,它是人类文明的四个方面之一,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感谢良好的生态系统,就象花儿和果实要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一样。
今天在北京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纽约引起一场暴风雨,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它意在说明地球生态一体化,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给其它地方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当我们认识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在的人类文明多形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让我们感谢绿色,感谢绿色生态系统,感谢绿色生态文明。
让我们多读点绿色经典吧!
2. 求古代关于环保的诗词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3. 求古代关于环保的诗词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4. 关于环保的古诗有哪些
环保一词是19世纪提出来的,可能很难找到相关古诗。
古诗中透露出作者有环保意识或者自然意识的有:
1、《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2、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 古人的环保意识,阅读答案
古人的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或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环境保护则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传说从五帝时起,国家就设置了虞、衡机构。虞、衡就是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据史料记载,舜帝时代,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舜任命了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这人很了不起,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喜欢狩猎,喜欢与鸟兽打交道,谙熟鸟语兽习,把“驯养鸟兽”作为业余爱好。到了大禹时代,伯益又协助大禹治水、开垦种植、熟化土地等。南方的水稻就是从那时开始大面积种植的。
衡是虞的下设单位,它的工作比较具体,有林衡、川衡等。林衡负责巡视山林,植树造林,调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还负责实施对相关人员的奖罚;川衡主要整治江河湖泊,保持水系畅通,既要抗旱,又要排涝。林衡和川衡在虞的领导和协调下,还要进行一些合作,譬如养山涵水、导流山洪等。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其中诏令毫无疑问是国家法律,不得违抗。礼多是民间的约束或者叫规约,律和禁令可能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也可能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
“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据说此禁令产生于大禹时代,最迟也在先秦。这和今天实施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如出一辙。《礼记》里的规定就更加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伐木,什么时候可以捕鱼,什么时候可以网鸟,什么时候可以逮兽……件件桩桩说得清清楚楚。不仅定性,而且量化;不仅制约黎民百姓,皇家也不例外,违者必究。
《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这些规定,并非哪一朝代所有,而是各朝各代都以国家的法律形式诏令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
中国古人环境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古人崇尚自然,自给自足,不轻易杀生;二是国家颁发律令,主导环保,促进了民间的环保习惯的形成。
(文/包光潜 有删改)
6.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机构。 B.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法律。
C.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理念。 D.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意识。
7.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帝时代,虞官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又协助大禹治水。
B.林衡和川衡工作比较具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干涉。
C.中国古代的一些环保法令,体现了“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
D.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完全建立在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基础之上。
8.依据文本内容判断,下列不能证明“古人重视环境保护”的一项是( )
A.为解决人口膨胀问题,西汉政府向西北迁徙了70万人,大片森林变成了农田。
B.《礼记·曲礼》中规定:大夫不得整群地猎取鸟兽,士子不得捕猎幼兽。
C.《旧唐书》中记载:凡是打渔捕猎的活动,要按照当令时节进行。
D.唐代设置了虞部郎中、员外郎等职,主要负责京城绿化等工作。
参考答案:6D 7C 8A
6. 体现环保的古代诗词,词最好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7. 有关环保的谚语,古人的名言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
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人人关心环境质量 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珍惜资源 永续利用
保护环境光荣 污染环境可耻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环境保护
提高环境意识 保护美好家园
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平衡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环境山河美 持续发展事业兴
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保护蓝天碧水。
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 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请不要践踏您脚下的青草,因为,它和你一样,是都有这绿化环境的神圣使命
环保行为,处处体现,文明整洁,大家坚持
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罗丹
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麽,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 别林斯基
8. 有关环保的古诗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9. 关于环境保护的古诗
1、《活水亭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寄旧山僧》
唐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3、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大海般广袤的黄土地
是我们永恒的襁褓和生命根基
载着传说
载着悲伤
载着辉煌
载着希冀
也载着沉重的叹息--
沙化的良田
濒危的物种
连绵的酸雨
贪婪子孙的无休止索取
正无情损伤着母亲的躯体
历史的悲剧怎能忘记--
罗马帝国从顶峰陨落
楼兰古国难觅踪迹
玛雅文明从地球上消失
香格里拉不见了美丽……
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虐待
必然会招致大自然的回击
面对日趋严峻的生存危机
我们高亢呐喊,深情呼吁--
善待恩泽万世的大地母亲吧
为她编织青禾绿苗
为她献出心中旋律
爱护含辛茹苦的大地母亲吧
因为爱护母亲
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环保的古诗词有那些?
1.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8.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9.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1.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4.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5.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6.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7.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8.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9.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20.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2.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3.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24.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5.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6.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7.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8.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2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0.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1.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昨夜梁园里。
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
肠断忆连枝。
32.口号 (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
食出野田美。
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
应见别离情。
33.别东林寺僧 杜甫
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
3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5.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6. 即事
百宝装腰带
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
舞罢锦缠头
37.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百年已过半
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
何时救急难
38 绝句
江边踏青罢
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
高楼鼓角悲
39.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
为嗔王录事
不寄草堂资
昨属愁春雨
能忘欲漏时
40. 武侯庙
遗庙丹青古
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
不复卧南阳
41. 规雁
东来万里客
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
高高正北飞
42.江南春绝句 (唐)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43. 问刘十九
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4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5. 五言绝句 长干行之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洛阳陌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秋浦歌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秋浦歌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歌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秋浦歌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以上~ 整理了一下,不够的话楼主请百度五言绝句~ 希望对你有帮助↖(^ω^)↗
关于三潭印月岛的诗句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关于环保的古诗文有哪些
1.关于三潭印月的古诗
湖山十景·三潭印月|作者:王洧 塔边分占宿湖船,宝鉴开匳水接天。
横玉叫云何处起,波心惊觉老龙眠。 蝶恋花(三潭印月)作者 莫璠秋净寒潭澄见底,五色蟾蜍,飞入清冷水。
睡熟骊龙呼不起,颔珠光照冰壶里。宴赏此时能有几?还忆同欢,今夜人千里。
试问龙渊深几许?骑鲸欲共姮娥语。 木兰花慢(三潭印月)周密游船人散后,正蟾影、印寒湫。
看冷沁鲛眠,清宜兔浴,皓彩轻浮。扁舟。
泛天镜里,溯流光、澄碧浸明眸。栖鹭空惊碧草,素鳞远避金钩。
临流。万象涵秋。
怀渺渺、水悠悠。念汉皋遗佩,湘波步袜,空想仙游。
风收。翠奁乍启,度飞星、倒影入芳洲。
瑶瑟谁弹古怨,渚宫夜舞潜虬。
2.描写杭州西湖景观中“三潭印月”的句段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零六),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
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流连观照,饱览美景。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艳丽多彩,春,秋景色尤佳。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
3.关于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地理位置介绍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又名三潭映月,面积6万平方米。故此岛有“小瀛洲”之称,岛荫凝秀,园林精雅,文脉蕴藉,丰姿绰约,名列西湖十景,尤以仲秋时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而向为秋游者所必到。 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迎翠亭、花架亭、御碑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三潭印月园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积而成,周围环形堤埂筑于万历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面积7公顷,俯视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上园林
4.描写杭州西湖景观中“三潭印月”的句段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
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零六),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 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艳丽多彩,春,秋景色尤佳。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
5.关于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十 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
三潭印月地理位置介绍 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岛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又名三潭映月,面积6万平方米。
故此岛有“小瀛洲”之称,岛荫凝秀,园林精雅,文脉蕴藉,丰姿绰约,名列西湖十景,尤以仲秋时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而向为秋游者所必到。 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迎翠亭、花架亭、御碑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
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
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三潭印月园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积而成,周围环形堤埂筑于万历三十九年。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面积7公顷,俯视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上园林而著称。
洲上有“开网”、“亭亭”、“迎翠”、“闲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楼、台,石桥曲折有致,漏窗空灵深远,花木扶疏,倒影迷离,置身其间,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之趣。编辑本段绿岛凝翠水云间地理位置 三潭映月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而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面积七公顷。四周围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水面划为“田”字形,建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
岛上建筑精致,四时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美称。岛南湖面上有三个石塔鼎足而立,塔高2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有“明月映深潭,塔分一十八”之说。
绿岛凝秀,廊桥曲折,文脉凝重,丰姿绰约,人们将这里比作神话传说中的仙岛,故此岛有“小瀛洲”之称。风景描述 三潭印月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艳丽多彩,春,秋景色尤佳。
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 三潭印月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
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三潭印月岛的前身是水凡保宁寺。
北宋词家秦观《送僧归保宁寺》诗中有句云: 西湖环岸皆招堤,楼阁晦明如卧披; 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 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 由此可知岛上赏月由来已久。
小瀛州的修建是为了放生。放生是一种宗教行为。
西湖放生,盛自北宋。真宗天禧四年(一O二O),以杭州知州王钦若奏请朝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即皇上)祈福”,从此西湖又名“放生池”。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O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忽发奇想在西湖湖面再辟放生池。他效仿苏东坡故事,取湖中葑泥环水心保宁寺寺基筑堤,形成“湖中之湖”,专供放生,这就是今天西湖仙境小瀛洲。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保护自然文言文
1 关于保护环境的文言文有哪些
1,天地本为一体,气息融通,物物相谐,故有凌云飞练,千里长河,百里山林,旖旎风光,百兽灵动,光华四射,雨雪合时,众之美者,咸聚也!
2,人者,天地之所化。若反于道,坏己之境,必自灭亡也。唯有念长远之道,方可保万世之福祉也。
3,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5,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6,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7,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埃斯库曼斯
8,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
9,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
释义: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长得无比茂盛,而豆苗却伶仃得可怜。
1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释义: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遇到故人。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释义: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1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释义: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14,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陶渊明
释义: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1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
释义:田野里的小路也跟云一样黑沉沉的,只有江里的船上灯火是明的 喜的是雨意之浓,
2 保护环境的神话文言文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荀子》《王制》篇第九 很环保^^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还是环保^^
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天子服黄而静处,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
《管子》轻重己第八十五
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起土功发大众皆妨蚕农之事伐树则伤条达之气
3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4 急求:环保或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古文句子环保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当现代人大梦初醒而着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殊不知,古人自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走出、跨进文明社会的那一刻起,就重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们从古人立法中就可见一斑。
据《周记》记载,周代就设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廓,职方氏、土方氏、庶氏等分别掌管灭害虫、除杂草等事宜。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代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法令虽然有点严苛,但可以看出古人对蓄意破坏生产资料和生存环境者是非常痛恨的。
《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进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生无憾,王道之始也。”孟轲巧地把环境保护上升到称王称霸的高度,不由梁惠王不怦然心动。多年后的现代人却不惜竭泽而渔,大面积砍伐山林。《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就是现代自然哲学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思想,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好“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不要逆“天”而行。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指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之。”正是基于以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古人才对自然环境和人口聚居的局部环境予以立法,禁止污染。《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商鞅在秦国实行法治,也曾制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的法律,如果这条法律在今天仍行之有效,相信你我都不会再生活在垃圾的重重包围之中了。
秦朝《田律》明确规定:“每年从春季二月起,不准进山伐林木;不准进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诱捕幼兽、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以上禁令,至七月才得解除。其中,不准进山烧草木灰,对防止森林火灾,仍行之有效。
唐朝《唐律杂律》载:“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以十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罪止徒一年。户主犯者,亦计所在荒、芜,五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者,主司杖七十。毁害人家,漂失财物者,坐赃论,减五等……”“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其穿垣出秽者杖六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准盗论。”
在后来的宋朝乃至清朝的《大清律》,也都对环境作了明确的立法。所有这些,对走向依法治国的当代人来说,仍不失借鉴意义。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12C 13C 14 (1)(4分)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大意2分,落实“益”“济”各1分) (2)(4分)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大意2分,落实 “道”“谀”各1分) 15 (5分)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提出观点;接着对比分析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差异,然后举例阐述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的观点;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作的意图。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厌,通“餍”,满足。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C项两个“以”为介词,表因果,可译为“因”。
A项第一个“其”代词,可译为“这”,第二个“其”表推断的语气副词,可译为“大概”。B项第一个“则”连词,可译为“却”,第二个“则”,副词,可译为“就是”。
D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
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
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
《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
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
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
6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7 关于环保的古文500字种树郭橐驼传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关于绿色环保的诗句
1 关于绿色环保的古诗有哪些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绿色环保概念,但出于爱护环境、爱护生灵的朴素思想,有不少古诗依然反映出绿色环保意识。
如:
《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寄旧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2 关于“绿色环保”的古诗有哪些1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3 《西湖》
[宋]欧阳修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4 《梅花》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5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
[宋]苏轼
天欲雪,去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园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怳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3 关于绿色环保的古诗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出自: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
译文: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黄昏后的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
2、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出自:唐朝王建《寄旧山僧》。
译文:猎人拿箭猎大雁,渔家直接用竿钓鲜鱼。
人们为了安坦地生活,会储粮存钱;企业为了顺利开展生产,会储存资金和资源;人类为了维护生态安全,则要储存“绿色资本”。 因为绿色既是生命与健康的象征,也是文明与环保的标志,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基色。
如果没有了绿色,就会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也将面临物种灭绝。所以,携手共存“绿色资本”,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生态危机的共识和责任。
储存“绿色资本”,就是植树护绿,扩展绿化。要储存更多的“绿色资本”,最有效的直接方法就是植树造林。植树造林,不仅能美化生活环境,预防水土流失,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减少地球臭氧层的二氧化碳,为人类提供清洁、新鲜的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气候。
人类已意识到了储存“绿色资本“的重要性。世界上很多国家为此设立了植树节,通过植树护绿等活动,增强人们的环保和绿化意识,促进人们植树护绿的激情,以此达到储存“绿色资本”、保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绿色环保
4 关于绿色环保的诗歌低碳,你从远古走来, 比兵马俑更神奇; 你从朝霞中跳出, 比太阳更靓丽; 你从云雾倾泄而下, 把蓝天的甘苦汇聚。
你从田野奔来, 把耕耘的希望掀起。 低碳,你告诉人们, 美化家圆, 崇赏健康, 生活,就得从低碳开始。
低碳,一个简单朴实的名子, 为了温馨的乡村, 为了苍山更绿, 为了家庭的祥合, 为了站直的身躯。 你像蜡烛, 照亮了别人, 燃烧着自已。
你像甘露, 滋润苍生, 孕育着丰收的果粒。 如果没有低碳的开发, 那有高速列车的奔驰, 青藏高塬的冻土, 那能托起人迹憾至的延续? 如果没有低碳的渗透, 那有宁静的乡村和沸腾的城市? 桃树怎样结果, 人流那能井然有序。
节能环保把低碳高高托起, 崇赏文明连着我牵着你, 节能是鲜花, 环保是旗帜。 高效减排把低碳慷慨耸立, 高效是丰碑, 减排是奠基。
低碳胜过古老的传说, 为了童颜鹤发的髯须, 岂能把繁衍生息的宗旨背离。 低碳是时代的新曲, 为了活蹦乱跳的孩子, 岂能忽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真啼。
低碳是创新发展的动力, 为了国富民强的振兴, 岂能贪图财富的鸿利。 一张纸的价值虽然渺小, 它却能衡量人的素质; 一滴水的意义微不足道, 它却是孕藏能量的载体; 一点油的效能浅显, 它却是舰船的动力; 一度电的光能转瞬即逝。
它却能与太阳并驾齐驱。 啊,一张纸,一滴水, 一点油,一度电。
就是低碳的实质。
5 关于“绿色环保”的古诗有哪些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绿色环保概念,但出于爱护环境、爱护生灵的朴素思想,有不少古诗依然反映出绿色环保意识,例如: 1《诣徐卿觅果栽》 唐·杜甫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2《戏作种松》宋·苏轼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寄旧山僧》唐·王建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诣徐卿觅果栽》唐·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绿色环保”是指人类为了保护大自然而采取的一种行为。
6 关于绿色环保的古诗有哪些1,我昔少年时,
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
琐细如插秧
2,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
果园房里为求来
3,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4,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是在个人、组织或政府层面,为大自然和人类福祉而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自1960年代起,环保运动已渐渐令大众更重视身边的各种环境问题。
7 关于、绿色环保的诗歌绿色家园 当生命的绿色从枝头凋零,当春天的阳光不再明媚和清新,当唯一的源泉从视野里消逝,当最后的城郭被黄沙所掩去。
我们的家园啊,已危在旦夕!我们的家园啊,已充满危机! 不要说金钱可以拯救一切,那无知者才相信,金钱可以万能! 当孩子的目光找不到鸟雀的身影,当城市的喧嚣只剩下机械的噪音,当所有的珍禽都成为书本上的文字,我们将失去那最后的绿色基因! 我们的家园啊已危在旦夕!我们的家园啊,已充满危机! 生命的代价无可替代,有绿色才有希望和光明。 请珍惜你所得到的所有资源,哪怕那只是毫不起眼的一点一滴。
绿色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只有绿色才能够唤醒沉睡的山林。 请阻止那些打着科考名义的捕猎,惟利是图的笑脸掩饰不了背后的贪心! 我们的世界啊,将危在旦夕,我们的家园啊将充满危机! 请不要再观望和犹豫,生命原本要靠我们自己来获得延续。
众志才能成城,携手才能共进! 在生存还是毁灭之间,你的言行将决定你是否获得满分。
8 关于绿色环保的古诗有多少当春天的阳光不再明媚和清新,
当唯一的源泉从视野里消逝,
当最后的城郭被黄沙所掩去。
我们的家园啊,已危在旦夕!
我们的家园啊,已充满危机!
不要说金钱可以拯救一切,
那无知者才相信,金钱可以万能!
当孩子的目光找不到鸟雀的身影,
当城市的喧嚣只剩下机械的噪音,
当所有的珍禽都成为书本上的文字,
我们将失去那最后的绿色基因!
我们的家园啊已危在旦夕!
我们的家园啊,已充满危机!
生命的代价无可替代,
有绿色才有希望和光明。
请珍惜你所得到的所有资源,
哪怕那只是毫不起眼的一点一滴。
绿色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只有绿色才能够唤醒沉睡的山林。
请阻止那些打着科考名义的捕猎,
惟利是图的笑脸掩饰不了背后的贪心!
我们的世界啊,将危在旦夕,
我们的家园啊将充满危机!
请不要再观望和犹豫,
生命原本要靠我们自己来获得延续。
众志才能成城,携手才能共进!
9 有关绿色环保的诗歌你拍一,我拍一,地球妈妈穿花衣。
你拍二,我拍二,人与动物好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爱国爱家爱自然。
你拍四,我拍四,争当绿色小卫士。
你拍五,我拍五,减少污染靠你我。
你拍六,我拍六,勤俭节约人长寿。
你拍七,我拍七,生命之树要珍惜。
你拍八,我拍八,滥杀生灵危害大。
你拍九,我拍九,青山常绿水常流。
你拍十,我拍十,保护环境千秋事。
拍手绿色环保歌,环境保护靠大家。
废旧物品分类放,保护环境人人夸。
关于“关于古人环保意识的句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935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鸿羽难凭芳信短,长安犹近归期远
- 佳游不可得,春风惜远别
-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