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在古诗中我的代名词是)
-
以下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网上有关“以下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在古诗中我的代名词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关于境的诗句
关于境的诗句 1. 描写美境的诗句有哪些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2. “有我之境”的诗句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代表人物有:北宋欧阳修,其作品《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高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典型的“有我之境”;再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也是典型的“有我之境”。其实古代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如柳永,其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鹤冲天(黄金榜上)》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种境界的代表人物有陶渊明,其作品《采菊东篱下》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典型的“无我之境”。再如元好问的《颍亭留别》中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也是此类型的代表。王维也善写“无我之境”,如《鸟鸣涧》。
3. 描写境界的诗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王国维所引词句第一为晏殊《蝶恋花》,第二为柳永《蝶恋花》,第三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 关于学无止境的诗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业精于勤,荒于嬉。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不耻下问
好学不倦
虚怀若谷
学而不厌
学无止境
孜孜不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海无边、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5.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诗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曰:“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蓍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1. 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 ,结果给人的美感是宏壮。
例如“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有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泪眼”。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思如愁。 秦观
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
2.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结果给人的美感是优美所谓无我之境不是作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而是指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与外物“无利害关系”,审美时“吾心之状态部”,全部沉浸在外物中,达至与物俱化的境界。如“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里纯属写景、造境。
6. “有我之境”的诗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曰:“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蓍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1. 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 ,结果给人的美感是宏壮。
例如“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有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泪眼”。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思如愁。 秦观
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
2.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结果给人的美感是优美所谓无我之境不是作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而是指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与外物“无利害关系”,审美时“吾心之状态部”,全部沉浸在外物中,达至与物俱化的境界。如“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里纯属写景、造境。
7. 关于境界的诗词
楼主您好,你的提问比较范范,没有办法给您提供较为准确的答案,诗的意境分为很多种,比如高远、清新、辽阔、深远、凄凉等,对于不同的读者,每一种意境都可能产生舒服的效果,舒服本深不是意境,而是人的一种感观。
关于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通常讲常用一些词语来表达意境,如: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等等。
平时我们读诗时常说,这首诗很有意境;观画时也经常见人说,某幅画很有意境;在音乐和**等艺术领域也常常见有人用意境描述。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业余人士却并不清楚。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或者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理论教程》)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楼主所说的舒服的意境,不存在这种说法,只要某个艺术作品品味出意境了,这个意境自然会让人好觉到舒服,即便其中可能夹杂着非常复杂的情感,即便是苦涩,但意境总是舒服的,合适的。这种“舒服”的意境经常有下面一些特点, 一是表真挚之情,其中必有真情的传达;二是状飞动之趣,动静相生;三是传万物之灵趣,生动传神。
下面摘抄两个例子做些说明,两者意境不同,但都很舒服: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在古诗中我的代名词是
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啦,一些诗词之中的我一般指的是作者自己,而小说中的我是自己虚拟假想而来的,他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看法、态度,愿望,或者是价值观。恩,作者因为有自己的感情或经历时而写的小说一般式经过加工的,小说中不可能和自己完全相似……
我字文言文或者诗句里怎么说
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后、太后:哀家
老头:老朽、老夫
老妇:老身
出家人:洒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区区、奴、奴婢
读书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补充:通俗的:我、吾,余、予、仆、咱、俺、区区、小子、晚辈、小可、鄙人、敝人、不才、某家、洒家、老朽(男)、老身(女)
贵族类:孤、孤家、寡人、朕、不谷、哀家、
官员:卑职、微臣、奴婢(满族)、
1. “我”字在古文中是怎么说的
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后、太后:哀家
老头:老朽、老夫
老妇:老身
出家人:洒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区区、奴、奴婢
读书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补充:通俗的:我、吾,余、予、仆、咱、俺、区区、小子、晚辈、小可、鄙人、敝人、不才、某家、洒家、老朽(男)、老身(女)
贵族类:孤、孤家、寡人、朕、不谷、哀家、
官员:卑职、微臣、奴婢(满族)、
2. "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用法仅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而言,"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自称、自己。《说文解字》:施身自谓也。也就是说,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它与吾、余、予、仆、愚是一样的。
然而,就因为“用法”的不同,"我"与其他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区别。
《说文解字注》有一段话:“ 施身自谓也。不但云自谓而云施身自谓者、取施与我,施我古为叠韵。施读施舍之施。谓用己厕於众中、而自称则为我也。”意思是:“我”解释为“施身自谓”,不仅仅是“自称”还说到了“施身”,取意“施与我”;我在“众中”,这时候的自称才是“我”。其中,有两层意思:“施与我”是作宾语;“众中”指“我们”。
根据上面的材料,可以得知:
1、“我”可以作宾语。
凡用作宾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我。如:“时不我待”、“不我欺”、“知我”、“其奈我何”、“何以教我”等等。“我”都是宾语。这些作宾语的“我”不能用“吾”、“余”代替(上古汉语)。
2、“我”常用来指“我们”。
凡指我们、我方,多用“我”。如:“先我着鞭”、“非我族类”、“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我”都是指我们、我方。
3. 古文或文言文里称呼“我们”怎么说“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另外还有:吾等,吾辈,吾每(明清小说中较多见)。
例句:1、吾等所努力者,一面集中自己之兵力,一面分散敌人之兵力。
2、"好友请道来,吾等当洗耳恭听,"迪克森先生曰,"个中想必有猥亵气味。"。
3、世无优于他人者,除非吾等所论为时尚,而吾很抱歉,吾更愿将此话题留予那些通晓区分凫蓝与晚樱红之法的女子及部分男子。
4、旧事勿念,吾等老者也自有寿福,孝女心到即可!
我们解释:
1、代词。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
例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我们豁去虚文,且谈谈正事。”
巴金《随想录·关于丽尼同志》:“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着栏杆,摇着手,低声说:‘ 台湾 ,美丽的土地,我们的!’"
2、称呼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如:我们大家一起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友谊……:指“我”。
例句:带感 *** 彩。用于口语。如:你怎么不讲理,让我们怎么办?
4. “求学”二字在文言文诗词等古文中怎么说师
参看第三个解释
释义
①<;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二千五百人一师。泛指军队。《烛之武退秦师》:“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必退。”
②<;名>;老师。《师说》:“~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名意动>;以……为师;向……求学。《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之。”
④<;动>;学习;效法。《师说》:“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名>;有专门知识或技艺的人。《石钟山记》:“而渔工水~虽知而不能言。”
⑥<;名>;对宗教徒的尊称。多指佛教徒的。
5. “求学”二字在文言文诗词等古文中怎么说详细解释 (1).从师学习。
出处:《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况汝少小失阿耶,孤单养汝,成立汝身。今舍吾求学,更须审思。
念汝在外摽零,子乃悔将何及。” (2).多指在学校学习。
出处:邹韬奋 《经历》二:“这时候我的弟弟也在同一学校里求学,我们住在一个房间里。” 示例:巴金 《灭亡》第三章:“他这年在中学毕业以后,就打算到 上海 去继续求学。”
(3).探求学问。 出处:宋 邵雍 《无名公传》:“﹝无名公﹞年四十求学於古人,年五十求学於天地,遂尽天下之情。”
我不知道你那个“怎么说”是什么意思……是意思呢还是什么……。
6. “句子”用文言文怎么说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释义:子猷:王徽之 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王献之 字子敬 王羲之的儿子 亡:去,不存在。
都:总,竟。了(liǎo):完全。
舆(yú):轿子。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者的悲痛心情。 典故: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
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
有一天,家里失火。徽之吓得连鞋也来不及穿,慌忙逃走;献之却神色不变,泰然地被仆人扶出。
一天半夜,他们家里钻进来一个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东西都偷走。王献之发觉后,就慢吞吞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旧物,就把它留下来吧。”
小偷一听,惊慌地逃跑了。他们兄弟俩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兴致很高。
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后来,王徽之任黄门侍郎(皇帝身旁的侍从官),因不习惯宫廷那一套十分拘束的生活,就辞职回家。说也巧,他回家没多久,居然和王献之同时生起病来,而且两人的病都不轻。
当时有个术士(看相占卜为业的人)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的人就可活下来。”徽之忙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好了。”
术士摇摇头:“代人去,必需自己寿命较长才行。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去世。
徽之在办丧事时居然一声不哭,只是呆呆地坐着。他把献之生前用的琴取过来,想弹个曲子。
但调了半天弦,却总是调不好。他再也没心思调下去了,就把琴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都失去了啊!” 王徽之因极度悲伤,没多久病情转重,过了一个多月也了。后来,人们就用“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者的悲痛心情。
《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小论》
观堂先生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句历来被人所称道,解读者甚多,以下是本人一些愚见:
有我之境,不难理解。观堂先生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例。有我之境不难理解,观堂先生给有我之境下了“优美”的审美定义,这是很正确的。
有我之境,一如“道旁有柳则赋柳,陌上花开便吟花”是也,万物动静之时,亦有各式之美景,慧眼的诗人此时便用诗句记录下此景,亦托其情于景致中,创造出了这种意境。然而诗人毕竟只是一个“记录者”,在万物动静生灵中摄取其中之一部分,以诗句加以美化或者复写。这样的诗人更多的只是一个生活或者情感的抄写员,仍然是以居高临下或者置身事外的态度来观察认知这个世界的,没有做到物化而一的境界。有些画面可能就是发生在诗人身上或者诗人旁边的,但是诗人却无法融入环境中,只是用自己的眼睛去感知这个世界。举个例子,人观笼中鸽子,无论如何审视鸽子之美,毕竟人是人鸽子是鸽子。此时人写诗描述其鸽,总是带着一种人类特有的感知与认识去描写鸽子。人和鸽子在审美上总是隔着一道“鸿沟”,。这道“鸿沟”也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界。
而无我之境则不同,古人做无我之词,描摹其画面亦把其自己融于其景中,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是也。是如苏东坡称赞王摩诘“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同理,作无我之境诗,诗人并非仅用眼观景,置身事外来挥毫诗句也,而是以心入景,置身其中。隐去“我”的阻隔,成为万物的一部分,静穆但不严肃,自然但不平淡,真挚而不做作。无我之境的诗所抒发的情感,一定是含蓄的。比如观堂先生之词“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窈窕佳人孤独地凭倚着楼畔的阑干,无聊中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诗人把“路上人”与“楼畔佳人”融合在一起,孤独寂寞甚至空灵的情感浓缩在这短句之中。
《庄子· 齐物论》记录了着名的“庄周梦蝶”
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对“无我之境”最好的诠释。何者为庄生?何者为我?无足轻重。庄生与蝶合二为一,恬淡空灵神秘都孕育在这之中。没有任何的直接抒情,而是将物我混一,抒发出一种整体合成的情绪,这便是无我之境最为高明的地方。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各有各的好处,语言上可能有我之境取胜,但化境上却远不及无我之境。但观堂先生提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审美情绪,可以说是对中国古诗词欣赏的高度概括,具有深远意义。
古诗中“有我之境”是否属于唯心主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由于王氏的解释过于简略,后人的理解也颇多歧义。首先是关于这两种境界的划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或怀疑。赞成者对于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可谓“情景说”。即从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有我之境”以情为主,多半是情语。“无我之境”以景为主,大体是景语,前者感情强烈,后者感情冲淡;或前者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内蕴,因此,前者是“显我”,后者是“隐我”。①
第二种可谓“心物说”。即从心与物的不同关系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两种境界实是心与物结合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物的“人化”,后者是人的“物化”。“心”指感情,所以“人化”即感情化,“物化”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于物的如实描写中。②
第三种可谓“移情说”。即认为两种境界的共同点是移情作用的表现,但前者主体色彩浓厚,后者主体色彩相对淡薄;前者对象受到改造痕迹明显,后者则外射于对象的主体内容与自身意蕴和谐融合。③
第四种可谓“利害关系说”。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利害关系的角度解释。这种观点一般都根据王国维所受叔本华“意志论”的影响来理解的,认为“有我之境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
关于“以下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913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