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暖心的诗句(有关惊蛰的诗词)
-
天寒地冻暖心的诗句
网上有关“天寒地冻暖心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惊蛰的诗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翻译: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从诗题可以看出,是写给一位叫刘十九的朋友。短短20个字,却布局巧妙,意蕴丰富。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翻译:茅屋虽然矮小,却能遮风挡雨,一家人聚在一起,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喝着温酒,听着吴侬软语,一颗被风霜冻住的心,也渐渐融化在这热闹的日子里。
整体赏析
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
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
有关惊蛰的诗词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诗词原文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哲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诗词原文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哲理诗的前两句,肯定了须贾的怜寒念旧之情,后两句借题发挥,讽刺须贾仅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也是对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种讽刺。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因为须贾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和饿程度,因而不可能给以重视和委以重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
诗词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哲理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诗词原文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哲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诗词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实践论
诗词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吴国人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吴王好女色,根源在于西施,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哲理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现象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诗人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吴国灭亡的本质,得出吴国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越国的灭亡又该怪罪于谁呢?
诗词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好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必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原来你是这样的古诗词
有关惊蛰的诗词
1.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唐 元稹《咏廿四气诗 惊蛰二月节》
赏析:阳气回升,天气变暖,春雷响,春雨下,那些蛰伏一冬的昆虫也从睡梦中醒来,伸个懒腰,打个哈欠,睁开惺忪的睡眼,欢快地迎接春天的到来。
东风袅袅,日暖风和,阳光普照大地,惊蛰节气,草木萌动,万物生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明媚的春光里,千娇百媚的桃花开得正艳,仲春时节,鹰喙尚柔,不能捕鸟,它那痴痴的样子像极了憨憨的布谷鸟。
斗转星移,时节如流,就连草木也感知到了时间的紧迫,都争先恐后地冒出了嫩芽。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又到了耕种时节,农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了,农田里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
2.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宋 陈允升《山房》
赏析:天暖了,风柔了,打开封闭了一整个冬天的窗子,春天的阳光就迫不及待的挤进了屋子。
南风起,春云生,惊雷响,春雨下,雨中的花蕾含苞待放,地下酣睡的蛰虫纷纷转醒。
慢慢腾腾的蜗牛从石凳上爬过,勤劳的小蚂蚁成群结队的在假山旁忙碌着。
窗子敞开着,斜风细雨,打湿了窗前赏雨的诗人,春寒料峭,室内的熏笼暖烘烘的,让人感到很温暖。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春雷惊响,春雨沥沥,蛰虫出动,草木萌动,春天似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正徐徐的铺陈开来。
3.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元 仇元《惊蛰日雷》
赏析:这个惊蛰节气来得有些急,半夜十分,阴云四合,电闪雷鸣,一霎时,风骤雨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向窗户,好像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好雨知时节,经过雨水的滋润,蓬蓬勃勃的草木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雷动,蛰虫鸣,草木萌发,花开灿烂,时不我待,转眼又是一年的仲春时节惊蛰节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未来可期,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勃勃生机,只有那石龟木雁无动于衷地一动不动,一任时光流转春去春回。
这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之前听这首诗的时候是别人背给我听的,当时只对“红泥小火炉”有点印象,这点印象还是因为觉得这句话奇怪,如今听蒙曼老师讲解这首诗,我才真正领略其中的真意。从这首诗里,我也遇见了未曾了解过的世界。
原来酒刚酿出未过滤时是绿的,还有泡泡啊,密密麻麻的,就像小蚂蚁似的,瞬间觉得酒还蛮可爱的。我没亲眼见过酿酒,只听人家说要用稻谷煮、发酵,最后蒸出酒。
原来那个红泥小火炉是用来煮酒的呀,想想就很可爱。我们常说绿叶衬红花,觉得红花美,那绿盈盈的酒在红红的火炉和火苗的映衬下岂不也很美。
原来读诗的时候,读了就读了,不会有更多思考,只是会觉得古人的话好难懂啊,然后读一遍或几遍,过后就忘了。偶尔愿意思考一次又会因知识的欠缺止步不前,所以我会觉得大家一致认为白居易的诗浅显易懂,事实上也挺难的嘛。我就时常想,白居易当时把这么难懂的诗读给老妪听,人家是怎么做到理解了他呢。
经老师一解读,发现古诗原来可以这么美,20个字把动静,色彩,时间,季节,天气全都说清楚了,写到最后,这首诗竟成了一封邀请函,真是猝不及防的风雅!
以前看到类似于《问……》、《和……》这样的题目,我不会去多想题目的意义,更不会追根溯源。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个风雅的邀请函是要问问刘十九愿不愿意来我家喝一杯啊,风雅到我不愿再受庸人之邀啊。当然啦,我是不饮酒的,我要多学几招,以后谁再劝酒咏诗回敬,万一他们听不懂了我就不必再为这样的事发愁了;万一听懂了,这一来二去的就忘记了喝酒(偷笑一百万遍)。
对于古诗词,我一直都是敬而远之的心态。敬,是发自内心的,觉得古诗词有种我无法探测的神奇的力量;远,也是发自内心地,可能是积蓄不够又懒于思考,我总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古诗词,想背诵又总记不住,久而久之就只敢远观了。
当我闭着眼睛看到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还原的煮酒现场时,我的内心真的是开了花的。原来古诗词这样解读之后还可以看到啊,原来白居易的诗真的有那么平易近人啊……
这个红泥小火炉是不是要帮我打开诗词的大门呐!那我要感谢中唐时期闲适的白居易了,要感谢他那平易近人的诗风,要感谢他在将雪的傍晚写下这个风雅的邀请函,更要感谢蒙曼老师引人入胜的精彩解读。
这个世界就是那么神奇,古诗词这块硬骨头,我尝试了多少办法、加了多少升汽油都不见成效,在我快要放弃治疗的时候又给了我疗伤的好药。遇见了能懂的古诗词,我也遇见一个全新的精彩世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全诗是什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代悲白头翁》,全诗如下:
《代悲白头翁》
唐代·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扩展资料1、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2、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
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应了所谓“诗谶”的说法。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3、作者介绍
刘希夷 (约651-?) 唐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代悲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关于“天寒地冻暖心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687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
-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 登车宿迁北,万顷铺琼田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
-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