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这首诗的意思全解(《村居》古诗译文及赏析)
-
村居这首诗的意思全解
网上有关“村居这首诗的意思全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村居》古诗译文及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村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写了中国传统村落生活的情景。这首诗通过描绘村庄的风景、人物的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的开头描绘了村庄春天的景色,草长鸟飞,杨柳摇曳,春天的气息弥漫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接着,诗人又描写了村庄的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后,忙着放飞纸鸢,享受春天的美好。
诗中还写到:“家家扶得醉人归,路上行人弯弯肠。夜深篱落人方静,车马归眠共一床。”这些诗句描绘了村庄的人们在夜晚的生活,归家的人们都醉醺醺的,路上的人们弯弯曲曲的,夜深了,篱落里静悄悄的,车马归来,人们共享一床。
这首诗通过描绘村庄的风景和人物的生活,展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村落生活的操作步骤
中国传统村落生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风景、建筑、人物、风俗习惯等等。下面是一些中国传统村落生活的操作步骤。
欣赏村庄的风景
中国传统村落的风景非常美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可以欣赏村庄的自然风光,比如山水、森林、草地、河流等等。同时,还可以欣赏村庄的人文景观,比如古建筑、庭院、园林等等。
了解村庄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非常丰富,可以了解村庄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等等。通过了解村庄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村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
体验村庄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非常独特,可以体验村庄的生活方式,比如参加农事活动、品尝当地美食、学习民间艺术等等。通过体验村庄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村落的生活方式。
结尾
中国传统村落生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风景、建筑、人物、风俗习惯等等。通过欣赏村庄的风景、了解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体验村庄的生活方式等等,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村落的生活方式。
《村居》古诗译文及赏析
1、清高鼎《村居》属于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2、北宋张舜民《村居》属于描写秋天黄昏景色的诗。
3、南宋陆游《村居·鹎鵊穿林语》(五律)不属于以写景为主的诗;《村居·黍酒浓浮瓮》(五律)也不属于写景为主的诗;《村居·舍后盘高冈》(五律)属于描写黄昏景色的诗;《村居·衰病污朝著》(五律)不属于描写景色的诗,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的诗;《村居·自笑触藩羝》(五律)也不属于描写景色的诗,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的诗;《村居·富贵功名不拟论》(七律)也不属于描写景色的诗,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的诗;《村居·孤村浅浦近江城》(七律)属于描写秋天黄昏景色的诗,兼有抒情议论;《村居·人笑无才自笑狂》(七律)属于描写秋天景色的诗,也有抒情议论;《村居·白首归来亦灌畦》(七律)不属于描写景色的诗,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的诗;《村居·游子从来念故乡》(七律)不属于描写景色的诗,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的诗;《村居·青藜杖出氛埃外》(七律)属于描写秋天清晨景色的诗,兼有抒情议论;《村居·石帆山下乐谁如》(七律)不属于以写景为主的诗。
4、清郑燮(板桥)《村居》属于描写初春清晨景色的诗。
村居1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题解
《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赏析
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村居2
北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题解
《村居》是北宋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传颂的名句。诗将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浓缩。夕阳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说的村居、水田,诗在这儿仅以“夕阳”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两句的形象。而在整个村野中,诗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读着这诗,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诗经》所写的“日既夕矣,羊牛下来”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风光来。
全诗虽然写的是一组小景,由于诗人本身是个画家,所以很具有画意。诗所选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用的都是深色调,与夕阳暮霭相统一。在写作手法上,前两句直接写静,后两句是动中显静,在同一画面上配合得很和谐。牛背上站着乌鸦的情况,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同时人诗中也有,如苏迈诗“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贺铸诗“水牯负鸲鹆”。由于张舜民把这一景象与整诗所表现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为成功。
村居3
南宋陆游
鹎鵊穿林语,鴚鹅并水鸣。馈浆怜道暍,裹饭助邻耕。
零落桥危断,欹斜屋半倾。君毋笑偷惰,犹足尽吾生。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村居生活的满足。
村居4
南宋陆游
黍酒浓浮瓮,瓜葅绿映盘。老便藜粥美,病喜粟浆酸。
纱帽新裁稳,絁袍旧制宽。村居亦何好?聊用发诗端。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村居生活的满足。
村居5
南宋陆游
舍后盘高冈,舍前面平野。防盗枳作藩,蔽雨筱代瓦。
数家相依倚,百事容乞假。薄暮耕樵归,共话衡门下。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村居生活的满足。
村居6
南宋陆游
衰病污朝著,恩宽得免归。粗能心自信,不恨世相违。
草市寒沽酒,江城夜捣衣。是中堪送老,高枕谢招麾。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生活的满足,但是也流露出了对现实的轻微不满和淡淡的忧思。
村居7
南宋陆游
自笑触藩羝,人嘲失旦鸡。囊悭衣任短,山冷屋便低。
宦拙谗销骨,言狂悔噬脐。自今焚笔研,有手但扶犁。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村居生活的满足,同时也表露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无可奈何的伤思。
村居8
南宋陆游
富贵功名不拟论,且浮舴艋寄烟村。生憎快马随鞭影,宁作痴人记剑痕。
樵牧相谙欲争席,比邻渐熟约论婚。晨舂夜绩吾家旧,正要遗风付子孙。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村居生活的满足,也流露出淡淡的忧思。
村居9
南宋陆游
孤村浅浦近江城,西折坡陀一岭横。墟落烟生含暮色,园林风劲作秋声。
年丰租税无逋负,酒熟乡邻递送迎。老病愈知难报国,只将高枕送余生。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村居生活的满足,也流露出诗人晚年对国事虽然是淡淡的却也是挥之不去的忧思。
村居10
南宋陆游
人笑无才自笑狂,槿篱竹坞得深藏。自从病后辜风月,未免愁中读老庄。
行圃数畦秋菜长,泛溪十里晚荷香。丛书坐嬾无由续,且补忠州手录方。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村居生活的满足。
村居11
南宋陆游
白首归来亦灌畦,任教邻里笑栖栖。道心宁感两雌雉?生计惟存五母鸡。
不恨闲门可罗爵,本知穷巷自多泥。暮闻鼓角犹人境,更欲移家入剡溪。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村居生活的满足。
村居12
南宋陆游
游子从来念故乡,我归仍得值丰穰。粗缯裁制襜褕暖,肥羜烹调餺飥香。
对客不妨依几杖,呼儿时与话耕桑。却惭未解真齐物,犹拣山村静处藏。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村居生活的满足。
村居13
青藜杖出氛埃外,白版扉开水竹边。造物与闲仍与健,乡人知老不知年。
斋居每袖持螯手,妄想宁流见麴涎?昨夜小庭风露冷,菊花消息已先传。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村居生活的满足。
村居14
南宋陆游
石帆山下乐谁如?八尺轻舠万顷湖。能酿人家分小榼,爱棋道士寄新图。
条枚积地树鸡栅,沟港接筒浇芋区。父子还家更何事,断编灯下讲唐虞。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村居生活场景,表现了村民的善良淳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村居生活的满足,流露出淡淡的忧思。
村居15
清郑燮
雾树溟潆叫乱鸦,湿云初变早来霞。
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
村艇隔烟呼鸭鹜,酒家依岸扎篱笆。
深居久矣忘尘世,莫遣江声入远沙。
题解
《村居》是清代文人郑板桥的七言律诗。这首诗表现真率性情;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赏析
树木笼罩在迷朦的烟雾之中,乌鸦在鸣叫,宿雨初霁,残云旭日辉映成霞。东风已经吹绿了早春的春草,小雨天气早晨仍然感觉到寒意。村里小船上的人隔着烟雾在呼唤自家的鸭子,酒家沿着河岸扎着篱笆。长久以来远离尘嚣,不要让江涛之声传入遥远的水村。
清平乐·村居》这首诗分上、下阕,上阕写的是: 下阕写的是: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村居》古诗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欢娱和沉醉的、真正的春天。
这是传神而又典型的春天,人们对春的第一感受是色彩。度过漫漫冬夜,见惯了萧瑟与单调,突然有一天,一抹浅绿跃入我们的眼帘,心也随之畅亮起来——春来了!
二月早春,花草繁盛,黄莺飞舞,在千里莺啼中,春风轻拂着堤岸的杨柳,远远望去,水汽与杨柳的青色交织在一起,如烟似雾,沉醉迷蒙。
诗人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春光,二月春光的主要特点就是有声有色。诗人用一个“拂”字,和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把明媚的春光也人格化了。草长、莺飞、响彻青云,风儿拂动,柳儿摇曳,有如沉醉春色的美人若隐若现于烟雾迷离之中,令人神往,令人陶醉。诗人极其准确,极其传神地捕捉到了二月早春万物萌生的特点,把明媚的春光表现得流动、欢畅、生机勃勃。
然而,真正体现着春的生机的是人,是明媚春光中的孩子。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乡间的孩子早早就放学了,归来的路上他们沐浴着金色的霞光,三五成群,迎着春风,互相追逐着,愉快的放起风筝,这是一个天性勃发的场面:黄莺在欢唱,孩子们在欢笑,鸟儿和孩子共同应和着春之交响。一个“趁”字更是把孩子们追逐春风、追逐春光、追逐欢乐、追逐希望的天真烂漫极其传神的表现出来,也道出了春之生机的根本原因。
诗人很会运用动词,“拂、醉、趁”三字连用,层层推进,感染力极强。既道出孩子们的忘情畅怀,天真烂漫,又使人有一种童心萌动,想和孩子们一起追逐东风、放飞希望的感觉。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纸鸢、纸鹞(YAO音同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的鲁班算是风筝之祖,五代时李邺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由此而来。
蓝天白云之间飘舞着的风筝,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而言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幻。放飞风筝、放飞色彩、放飞希望、放飞快乐,哪一个孩子没有过五彩缤纷的梦?哪一个成人没有过童年的'梦幻?
沉醉东风是人的天性,多彩是生命的印证。草长、莺飞、杨柳沉醉,大好春光是风华少年的对应物,风华少年是大好春光的诗意呈现。人不应该忘记童年的色彩,孩子本来就是人类的童真、最亮丽的春光,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赏析
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作者:
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今杭州人。清代诗人,主要生活于咸丰(1851——1861)年间,生平事迹不详。善长写自然风光。
清代后期诗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其人无甚事迹,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著有《村居》、《拙吾诗稿》等。
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上阕头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 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下阕四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平乐·村居》微信登录提示操作频率太快是什么意思
若使用的是vivo手机,登陆微信提示操作频繁,可查看以下排查方法:
1、将手机重启,然后重新登陆;
2、更换网络试试;
3、将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或备份微信数据后将其卸载重装使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全诗是什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代悲白头翁》,全诗如下:
《代悲白头翁》
唐代·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扩展资料1、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2、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
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应了所谓“诗谶”的说法。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3、作者介绍
刘希夷 (约651-?) 唐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代悲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关于“村居这首诗的意思全解”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3307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
-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 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
- 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
-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