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馒头的诗句有哪些-(形容汤包好吃的诗句)
-
描写馒头的诗句有哪些?
网上有关“描写馒头的诗句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形容汤包好吃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肠肚作馒头。
服寒食散方谁验,营土馒头计已迟。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世人作肥字,正如论馒头。
直得变生为熟去,方知胡饼是馒头。
寒醅发剂炊饼裂,新麻压油寒具香。(宋·陆游《屡雪二麦可望喜而作歌》)
陶盎治米声叟叟,木甑炊饼香浮浮。(宋·陆游《宿彭山县通津驿大风邻园多乔木终夜有声》)
形容汤包好吃的诗句
当古诗词遇上吃货,
?是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是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
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吃是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吃还是一种文艺展示。在吃货眼中,这些诗情画意,都是行走的美食啊!
1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年手植也,今已结实,
甘美多汁,二十块一斤。
2
神龟虽瘦,但也吃肉。
窗前明月光,鸭血粉丝汤。
人比黄花瘦,犹记红烧肉。
枯藤老树昏鸦,晚饭有鱼有虾。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碗小马牛肉面。
且乐生前一杯酒,桂花元宵有没有。
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
我劝天公重抖擞,煎饼果子配鸡柳。
故人西辞黄鹤楼,千里迢迢买鸭头。
3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洗净剁成块,焯水炸金黄,
放入砂锅中,加料大火煮,小火炖四刻,中火慢收汁,
出锅分小块,淋油装成盘。
4
有肉自远方来,红之,烧之,不亦说乎?
鹅,鹅,鹅,曲项用刀割。拔毛加瓢水,点火盖上锅。
唧唧复唧唧,木兰在炖鸡。不闻机杼声,唯闻香飘逸。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街头吃臭豆腐。
5
滚滚汤面东逝水,汤花淘尽米粉,是否味好转头空,
汤面依旧在,几度回味中。
6
东篱把酒黄昏后,麻辣干煸四季豆。
小荷才楼尖尖角,一看排骨炖豆角。
月落乌啼霜满天,松仁玉米地三鲜。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就吃酸菜饺。
二月春门似剪刀,冰糖葫芦豆沙包。
宜将剩勇追穷寇,鱼香茄饼回锅肉。
门前冷落车马稀,独爱蘑菇炖小鸡。
花褪残红青杏小,包子烧麦带蒸饺。
野客添愁不忍观,冰糖葫芦臭豆干。
7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鲜笋炖鸭,
撒以桃花名其曰东坡鸭,以待佛印共享。
8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做烤鱼,能喂饱上万人。
化而为鸟,是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
做烤翅,可喂饱上万人。
9
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
秋高东篱采桑菊,犹记那盆水煮鱼。
一枝梨花压海棠,青椒干煸溜肥肠。
曾经沧海难为水,鱼香肉丝配鸡腿。
相见时难别亦难,清蒸螃蟹别放盐。
天若有情天亦老,猪大腰子用火烤。
两个黄鹂真下酒,一行白鹭肉很鲜。
窗含进口和路雪,门泊东吴大青鲢。
10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混在一起炖汤,大补耶。
11
予独爱莲之藕清炒而美味,子炖汤而养颜。
银耳莲子,不苦不腻,香远益清,吾尤爱吃
12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遂于山下烤之,有异香,虎见之大吃一斤。
1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碗馄钝,
不便待汤凉。纵使吃完应不急,盛满面,放葱姜。
夜来幽梦忽闻香,小轩窗,正煲汤。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校食堂。
14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然可取其胴骨做底汤,制成火锅,入以草果,桂皮,
八角增香。精火细作,马肉切作薄片,
辅以时蔬涮之,岂不美哉。
、
?看到这里,真是 不得不佩服人民群众的智慧啊!
当古诗词遇上吃货大神
馒头的诗句馒头的诗句是什么
1. 关于汤包的诗句
关于汤包的诗句 1. 描写汤包的句子有哪些
Tang Bao
1、白白嫩嫩的,浑身散发着一股诱惑人的香味,又好象是婴儿的脸蛋,让人忍不住想捏一下!
2. 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刚从锅里出来,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仿佛刚进行了沐浴的洗礼。它嘟起白嫩的小嘴,一个个都在对着我微笑着说:主人快把我吃了吧,趁热呢!
3、嫩的肉质被烤得焦黄脆嫩,浓香的汁液包裹在周围,在灯光下泛出点点的油光,扑鼻的。
1、包子的一种,中国中部、江南一些地区的汉族特色小吃,以汤多为主要特点。以"小巧、皮薄、馅大、肉鲜、味美、汤汁充盈、清香利口"而著称,与小笼包系出同门。但浙江新昌将馄饨也称作汤包。
2、比较著名的有南京六合的龙袍蟹黄汤包、江苏靖江的蟹黄汤包和江苏淮安的文楼汤包,淮河以南的九州香汤包等。
3、汤包,顾名思义,是一种包子,但是里面是有汤的,和小笼包的区别在于,汤包比小笼包稍大,而且更注重汤的味道,有些汤包还做成用吸管来吸里面的汤汁,馅味和皮味可能要稍好一些。
4、有关汤包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传说当时京口(即江苏省镇江市)的渔民为了祭奠孙夫人,效法诸葛亮发明馒头故事,用蟹黄包肉馅做成汤包,以代替祭品。
5、上海汤包的特点:做工精细,小巧玲珑,皮薄,馅多、虾肉、蟹肉,不论是哪一种馅,都咸淡适中,口感极好。每一小笼内一般放十个汤包,用松针铺底,不粘皮、又清香,端上桌后,观其形、闻其味,食欲大增,咬开皮,包内有少许油水,故称“汤包”。
6、汤包与小笼包的不同之处:
(1)小笼包,顾名思义,是放在小蒸笼里蒸的,分2种:1.有汤汁的,加入了皮冻,叫小笼汤包。皮又薄又筋道,半透明,做法是面粉不发酵。2.没有汤汁的,就是一般的小肉包。皮没有上面一种薄,要发酵面粉做。
2. 关于包子的诗句
包子,真没有!因为包子是近代食物,古时候不叫包子 叫法不一,如馒头、馍等 馒头的诗:唐多令 刘辰翁 零露下长洲。
云翻海倒流。素娥深、不到西楼。
忽觉断潮归去也,饮不尽、一轮秋。城外土馒头。
人能饮恨不。古人不见使吾愁,莫有横江孤鹤过,来伴我、醉中游。
咏安仁宰捣蒜 蒋贻恭 安仁县令好诛求,百姓脂膏满面流。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肠肚作馒头。
帐生岁取餐三顿,乡老盘庚犯五瓯。半醉半醒齐出县,共伤涂炭不胜愁。
下文附上馒头转化为包子的来 《三国志》:“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
’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
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后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
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
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
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
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
“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
《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
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集韵》:“〔设换成饣〕音豆,与饾同,饤也”。”
“饤”又作“〔月丁〕”,《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饤食’。
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称‘饤坐’,谓饤而不食者。
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饾饤。”
这就是说,“饤”其实从“钉”来,“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
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
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
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
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宋人王〔木永〕《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
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
同时仍然叫“馒头”。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的四种馒头,又都可叫包子:“仓馒头(其形如仓囤):羊肉、羊脂、葱、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人料物、盐、酱拌和为馅。”
“鹿奶肪馒头:麂奶肪、羊屋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入料物,盐拌和为馅。”
“茄子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馅,却入茄子内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
(此以茄子作皮,上屉蒸熟。)“剪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
右件,依法入料物,盐、酱拌馅,包馒头。用剪子剪诸般花样,蒸,用胭脂染花。”
《正字通》说,馒头开首者,又叫“橐驼脐”。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
《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
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
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
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
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
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多种馒头,并附用处:“平坐小馒头(生馅)、捻尖馒头(生馅)、卧馒头(生馅,春前供)、捺花馒头(熟馅)、寿带龟(熟馅,寿筵供)、龟莲馒头(熟馅,寿筵供)、春〔上尔下虫〕(熟馅,春前供)。荷花馒头(熟馅,夏供)、葵花馒头(喜筵、夏供)、毯漏馒头(卧馒头口用脱子印)。”
明李诩的《戒。
3. 赞美汤包的句子
我们南京,有许多有名小吃,有鸭血粉丝汤、小笼包、板鸭……各个别有一一番风味。其中,我最爱吃汤包。
汤包是我们这儿的著名小吃,它做法简单,只要将肉和冰冻的皮切成碎丁馅,用皮包好,放进蒸笼蒸熟就行了。
吃汤包也有学问。吃汤包,还流传以下几句民谣:“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窗,后吸汤”。也就是说,吃汤包讲究轻轻夹起来,先咬一口再喝汤汁,最后蘸蘸上醋,放进嘴中细细品味。
我最爱吃汤包,经常和妈妈去吃。到了汤包店,点完餐,只闻那一股股香味味扑鼻而来,那味道,无法口述,只知道一股鲜香味在空气中飘来飘去,让我有有一种垂涎三尺的感觉。不知不觉中,服务员已经把点好的包子和配备的小碟,筷子送上来。
终于要开吃啦!我心中一丝兴奋,只见那半透明的包子上有一道“褶”还有一个“排气孔”,个个都小巧玲珑。看着它们,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轻轻一咬,一股汤汁流出来,咸中带鲜,鲜中带甜,真是令人飘飘欲“鲜”,舒服得骨头都快散了似的。吸完汤,我便按我最喜欢的吃法:“不沾一点醋,尝最纯真的包子味儿。”一口一口吃下去,把我肚里的馋虫勾出来,吃我继续吃下去。
汤包这种食物吃也有技巧,不能快速地拎起,大口吃。不然会撕破面皮儿,还会把汤汁吃喷出来。记得我第一次吃汤包时,由于太急, 总是撕破面皮,还有一次把汤汁吃喷出来,弄得懒呗得不得了。
汤包,真是一种美味的南京小吃。
4. 有关包子的诗句有哪些
1、
《食野味包子戏作》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珍饷贫居少,寒云万里宽。
叠双初中鹄,牢九已登盘。
放箸摩便腹,呼童破小团。
犹胜瀼西老,菜把仰园官。
2、
《陈公藻觅笋仍许作包子》
年代: 宋 作者: 陈棣
玉版禅师来应供,锦绷稚子敢分珍。
并包更藉桄榔屑,风味悬知定可人。
3、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4、《清心镜 戒掉粉洗面》
年代: 元 作者: 马钰
出家儿,贪美膳。不顾抛撒,掉粉洗面。吃素签、包子假鼋,甚道家体面。美口腹,非长便。粗茶淡饭,且填坑堑。乐清贫、恬淡优游,别是
5、
《山居诗》
年代: 宋 作者: 释延寿
身心闲后思怡然,缅想难忘契道言。
千种却教归淡薄,万般须是到根源。
疏疏雨趁归巢鸟,密密烟藏包子猿。
禅罢吟来无一事,远山驱景入茅轩。
5. 土门关灌汤包的诗句
居高临下沿着崎岖山道穿过两道券门,停车在土门关下。但见一通青石碑刻竖在关侧:
平生慷慨悲歌士
今日驱车燕赵间
无限苍茫怀古意
题诗独上土门关
一八八九年,24岁的谭嗣同由兰州去京师途中,经过此地,特赋诗寄志。
关于土门关的诗句还有:
苏轼:“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刘应时:“土门驻马拜韩侯,背水当年此运筹”
王士正:“才过鹿泉上,呀然开土门”
孙化龙:“萆山背水土门湾,破赵擒余指顾间”
赵文廉:“土门关外功成日,始悟临流阵设疑”
魏裔介“土门赤帜出,河溯阵云开”
土门关美丽乡村旅游度假村由鹿泉区白鹿泉乡东土门和西土门2个村共同组成,是鹿泉白鹿泉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重要节点之一
面食的诗句 面食的诗句是什么
馒头的诗句有:正如论馒头,蒸上馒头肥可爱。
馒头的诗句有:弥留几倍索馒头,九处馒头卖。结构是:馒(左右结构)头(独体结构)。拼音是:mántóu。注音是:ㄇㄢ__ㄊㄡ。词性是:名词。
馒头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馒头mántou。(1)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后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
二、引证解释
⒈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现在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吴语区有馅无馅统称馒头。引宋高承《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稗官小_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_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_,象人头,以祠。神亦_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元柯丹丘《荆钗记·春科》:“三场文字不得中,六个馒头落得吞。”杨朔《潼关之夜》:“他--年青的军人--站起来,把座位让给抱婴儿的妇人,更从衣袋里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交给她。”
三、国语词典
包子。如:「这家的山东大馒头作得极好。」
四、网络解释
馒头(中国传统食物)馒头,又称之为馍、蒸馍,中国特色传统面食之一,是一种用发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馒头,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是中国人日常主食之一。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主食的保健性能。营养强化和保健馒头多以天然原料添加主。
关于馒头的近义词
饽饽
关于馒头的诗词
《馒头》《馒头菊》《馒头菊·离火供炊饼饼圆》
关于馒头的成语
硬骨头头高头低兴兴头头头上安头头出头没头头是道头上著头赶浪头软骨头头上着头
关于馒头的词语
赶浪头硬骨头
关于馒头的造句
1、吃馒头还要剥皮,这真是暴殄天物!
2、有的人,把吃不了的雪白的馒头,毫不吝啬地扔进拉圾桶里,虽算不上是一掷千金,却也是很大的浪费。
3、牛奶里面蛋白质含量丰富,空腹喝奶后奶里面的蛋白质最后要转变成碳水化合物才能起到作用,可是如果喝奶以前就吃一些面包或者馒头等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就可以节约奶里面的蛋白质,让蛋白质起到它更重要的作用。空腹喝奶尤其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来说不适合,会觉得不舒服。
4、多种口味,五彩缤纷的手工小馒头,阳明山吃得到。
5、我们公司虽然不大,工资不高,但是一直每天中午都免费提供午饭,这就省去了为每天中午不知道吃啥犯愁。平时都是馒头,大锅菜,有的时候会烙饼,蒸米饭。菜都是些时令的菜,比如冬天大白菜,这会儿就是土豆吃的比较多。
点此查看
关于包子的古诗词有哪些?
包子,真没有!
因为包子是近代食物,古时候不叫包子
叫法不一,如馒头、馍等
馒头的诗:
唐多令
刘辰翁
零露下长洲。云翻海倒流。素娥深、不到西楼。忽觉断潮归去也,饮不尽、一轮秋。城外土馒头。人能饮恨不。古人不见使吾愁,莫有横江孤鹤过,来伴我、醉中游。
咏安仁宰捣蒜
蒋贻恭
安仁县令好诛求,百姓脂膏满面流。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肠肚作馒头。帐生岁取餐三顿,乡老盘庚犯五瓯。半醉半醒齐出县,共伤涂炭不胜愁。
下文附上馒头转化为包子的来
《三国志》:“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后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集韵》:“〔设换成饣〕音豆,与饾同,饤也”。”“饤”又作“〔月丁〕”,《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饤食’。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称‘饤坐’,谓饤而不食者。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饾饤。”这就是说,“饤”其实从“钉”来,“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宋人王〔木永〕《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同时仍然叫“馒头”。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的四种馒头,又都可叫包子:“仓馒头(其形如仓囤):羊肉、羊脂、葱、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人料物、盐、酱拌和为馅。”“鹿奶肪馒头:麂奶肪、羊屋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入料物,盐拌和为馅。”“茄子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馅,却入茄子内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以茄子作皮,上屉蒸熟。)“剪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右件,依法入料物,盐、酱拌馅,包馒头。用剪子剪诸般花样,蒸,用胭脂染花。”《正字通》说,馒头开首者,又叫“橐驼脐”。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多种馒头,并附用处:“平坐小馒头(生馅)、捻尖馒头(生馅)、卧馒头(生馅,春前供)、捺花馒头(熟馅)、寿带龟(熟馅,寿筵供)、龟莲馒头(熟馅,寿筵供)、春〔上尔下虫〕(熟馅,春前供)。荷花馒头(熟馅,夏供)、葵花馒头(喜筵、夏供)、毯漏馒头(卧馒头口用脱子印)。”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宁、上元二县供面二十担,祭毕送工部匠人作饭。”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鹤林玉露》曰:有士人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大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绿者也。’盖其中亦有馅,为各种肉,为菜,为果,味亦咸甜各异,惟以之为点心,不视为常餐之饭。”但《清稗类钞》又把有甜馅者称“馒头”。“山药馒头者,以山药十两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两,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湿手,捏成馒头之坯,内包以豆沙或枣泥之馅,乃以水湿清洁之布,平铺蒸笼,置馒头于上而蒸之。至馒头无粘气时,则已熟透,即可食。”
清代馒头有名者,扬州的小馒头。《调鼎集》:“作馒头如胡桃大,笼蒸熟用之,每箸可夹一双,亦扬州物也。扬州发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乃高如杯碗。”《随园食单》论“千层馒头”:“杨参戎家制馒头,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层,金陵人不能也。其法扬州得半,常州、无锡亦得其半。”
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焰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过远。馒头的馒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换成方〕”。卢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换成方〕头。”荀氏《四时列馔传》:“春祠有〔曼字的又换成方〕头饼。”
查唐赵〔磷字换成王字旁〕《因话录》,则有另外的说法:“馒头本是蜀馔(此说,似乎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
关于“描写馒头的诗句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2954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 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
-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