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乌蒙是什么意思(《七绝·莫干山》毛主席诗词赏析)
-
毛泽东诗词中乌蒙是什么意思
网上有关“毛泽东诗词中乌蒙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七绝·莫干山》毛主席诗词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出自:《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
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相关介绍:
早在唐代,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带活动着一个称为“乌蛮”的部落,到了十一世纪,它逐渐强大起来,号称“乌蒙部”。宋朝封这个部落的首领为“乌蒙王”。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在云南乌蒙王所在的地方设置“乌蒙路”、“乌蒙军民府”等治所。乌蒙山便因此而得名,且沿用至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原来就叫“乌蒙”。
云南乌蒙山由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其地势东北低而西南高,平均海拔二千四百米左右。云南乌蒙山最高峰叫石岩尖,位于云南会泽县南部,海拔三千八百零六米。
云南乌蒙山整个山区群山起伏,如浩海腾波;云南乌蒙山峡谷深陷,如刀切斧削。登高望远,云南乌蒙山中有山,峰外有峰,逶迤连绵,实在壮观。
云南乌蒙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有久已驰名的铅、锌、铜、煤等。有茂密的森林。云南省境内有横江、洛泽河、牛拦江、南盘江和北盘江等河流,云南水力资源很可观。
云南乌蒙山农业呈立体分布;低热河谷产水稻、甘蔗、桔子、花生等;温暖的平坝和半山区,产包谷、小麦、蚕豆等;高寒山区产洋芋、莽子和燕麦等。
畜牧业也较发达,云南宣威的火腿,中外驰名。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了云南省乌蒙山区,毛主席在《长征》诗中就曾写下“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光辉诗句。
长征红军沿途留下了光辉的史迹。有名的“云南宣威战役”就是在云南宣威虎头山进行的。云南省班果土林。云南元谋县班果地区,有一奇异罕见的土林,远远望去。
云南省班果土林有的象古城堡,有的象宫殿,有的状如动物,有的酷似人,云南班果土林令人感到维妙维悲叹为观止。
云南省班果土林位于干涸的自沙河两岸,是砂、土、砾石堆积物在干热条件下,云南班果土林经过大自然韵加工改造而逐步形成的。
《七绝·莫干山》毛主席诗词赏析
《念奴娇·昆仑》近现代: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释义:
破空而出了,
莽莽昆仑山,
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
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
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
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
你的千年功过是非,
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
不要你如此高峻,
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
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
把你斩为三片呢?
一片送给欧洲,
一片赠予美洲,
一片留在东方。
在这和平世界里,
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念奴娇?昆仑》一词写于1935年9月。
据红军长征史,1935年9月17日凌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2师第4团攻克岷山的天险腊子口,随即翻越主峰高达3946米的达拉梁。
达拉梁是山名,位于川甘之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自古以来当地人们就习惯地将达拉梁称为岷山。岷县西部又有山名崆峒山,为六盘山之支脉,所以六盘山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崆峒山。崆峒山是传说中的黄帝得道处,是道教的一座圣山。
9月18日,毛泽东随红1军团翻越达拉梁,傍晚即宿住岷县麻子川乡的旋窝村,在此住宿两晚。
据《甘肃地方党史》(秦生、王晋林编著,1987年1月)记:“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达拉梁,毛泽东写下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的《长征琐忆》文记: “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
据以上资料,《念奴娇?昆仑》与《七律?长征》均写作于甘肃岷县之岷山地区,写作时间当为1935年9月17日——18日前后。
腊子口战斗胜利后,毛泽东攀越达拉梁而登上岷山峰顶,触景生情。“更喜岷山千里雪”——毛泽东于此地瞭望岷山雪景,放眼千里雪山,遂有感而写作了这两首传颂千古的诗篇,即《念奴娇?昆仑》与《七律?长征》。
所以毛泽东此词序又曰:“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岷山,是自川北到甘肃南部逶迤千里的中国西部之一大山脉。全长约500公里,最高峰雪宝顶位于四川松潘境内,海拔5588米。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经过其地。 但是,毛泽东这首《念奴娇》词副标题所署却是昆仑山,而并非岷山。
昆仑山,位置在西藏、新疆和青海之间,距离毛泽东写词时所在的甘肃岷山有千里之遥。昆仑西接中亚之帕米尔高原,东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海拔6000米以上,最高峰达7700米。
昆仑山是古代著名的神话之山,传说上通北极,是天柱所在。据古代的神话,昆仑山上有瑶池、玉苑、高城、悬圃(空中花园)等仙境。
毛泽东写作《念奴娇?昆仑》时所登临的雪山,并不是昆仑山,而是岷山。
岷山北起甘肃东南的岷县南部,南至四川西部的峨眉山,逶迤连绵有“千里岷山”之称。夏日高峰积雪不化,故有“岷山自古千里雪”之说。
毛泽东在这首《念奴娇?昆仑》中,实际所写既不是昆仑也不是岷山。他只是以岷山——昆仑山作为一种情志所寄托的抽象象征物而已。
毛泽东这首词中的所谓“昆仑”,又究竟是什么的象征呢?——那也就是中国的青藏高原。《念奴娇》词的最后一句(诗眼)云:“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此言实际抒发了作者对于未来世界新秩序的一种构想。
而句中所说的“同此凉热”之“此”字,尤须特别注意。——这个所谓“此”是指哪里?那就是指“中国”。所谓“同此凉热”,也就是全球之寒暑凉热,应当以中国为尺度,应当同于中国!
藐视洪荒,主宰宇宙,以中国为中心本位而反对全球帝国主义——此即为毛泽东《念奴娇》一词的宏大叙事与深刻寓意。
百度百科——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诗词《五律 看山》的翻译
七绝·莫干山
(一九五五年)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题解
这首诗与五律《看山》写于同年同期,皆为 *** 在杭州之作。莫干山,浙北天目山之一脉。这一山脉,在春秋时期,正当吴越两国之界,而隶属于吴。吴王阖闾(公子光)听伍员(伍子胥)计,借专诸之力,刺杀吴王僚,坐上王座。他是个雄心勃勃的人,要南胜越,西胜楚,北胜齐,做东方大国之君。当他听说欧冶子为越王铸了五把名剑(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时,他坐不住了,命人传唤吴国工匠干将,速为我铸出天下最利之剑。
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
可惜,金属熔化后形成沦漪,难以铸剑,其妻莫邪问其缘由,干将也不知,只言,当年随师学艺,金铁不销,其师夫妇俱入炉中,方造出好剑。莫邪闻言,剪下自己头发、指甲投入炉中,又命三百童男童女鼓橐装炭,金铁乃濡,双剑始成,一名“干将”,一名“莫邪”。干将将雌剑莫邪献于吴王,自留雄剑干将。
因为干将、莫邪铸剑山中,故山以人名,称“莫干山”。山不高,但林泉优美,为避暑胜地。
注释
[七人房]指诗人所乘汽车,能容七人,故称。
[四十八盘]指莫干山盘山公路。
[钱塘]又作“钱唐”,指今杭州。
品评
*** 游莫干山,是否要探寻当年吴王剑气?是否要追索干将、莫邪遗踪?是否要在这天下第一剑问世的风水宝地采一束精诚之气,锻造共和国的倚天之剑?
不知也,难知也,伟人胸怀如谜。
读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丝留恋、一丝遗憾者何?请看诗句。
诗题“莫干山”,与《看山》不同,这诗专写一山,写山,不从“入山”落笔,偏从“出山”润毫,此乃构思之巧。“翻身复进七人房”,以“房”喻“车”别出心裁。“回首峰峦入莽苍”,为全诗“诗眼”所在。所谓“诗眼”,即“回首”二字?。游山结束,登车“出山”,不回首一境界,回首另一境界也明。“回首”所包容的情韵至少有恋恋不舍、游兴未尽、憧憬再游、回味绵绵诸成分。山不动车动,人不动心动,一“回首”,“留恋”出矣,“遗憾”现矣。
用“峰峦莽苍”印象性描述莫干美景,文省约而意含蓄。“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这两句诗,字面未留“莫干”之名,但仍为游山笔墨。“已到”钱塘,心中还是“四十八盘”,此谓“放不下”的兴致!
四句小诗,贵在短而有曲,短而有味。以“曲”为例,可谓句句有“曲折”。第一句,由看山转入出山,一“曲”也;第二句,已出山,又回首看山,二“曲”也;第三句,四十八盘,盘盘有曲,三“曲”也;第四句,已到钱塘,还在想山,四“曲”也。曲折之势,皆为强化对莫干山的留恋。
俗语有:“山不转水转。”仿拟此语,我说:“山不行人行。”山是固定因素,人是变动因素,在所有的游山活动中,都是人去朝拜山。这首诗屡屡提到人(诗人)的“动”(“翻身”、“进”、“回首”、“走过”、“到”),而莫干山的“峰峦”,虽融入“莽苍”之记忆,但却永远挺立在那个固定的经纬上。细细品读,能否发现一丝深幽的人生无奈?
解释下面毛泽东的这首诗词.
翻译:多次登上北山的顶峰,一眼望尽杭州。飞凤亭边上的树郁郁葱葱,桃花岭上微风徐徐。天气热了扇子岭送来凉爽。天气冷冷了,美人峰送来暖意。树叶一片一片的飘飘然落下,那是晚归的鹰群在欢迎游人。
全诗四十字,毛泽东写于1955年。这首诗是毛泽东写的一首游兴诗,是他在南巡杭州时休息时间,他的心情很好,游兴也很高,接连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玉皇顶,莫干山,五云山等,攀山途中,他时常被名胜古迹和南方暖秀丽优美的风景吸引的流连忘返,诗意盎然。在这期间,他一连写了三首诗,此为其中一首。
全诗平和起笔,轻盈收韵,朗朗上口,功力深厚。
三上北高峰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 欢迎有晚鹰。
这是毛主席1955年在杭州写的一首诗《五律·看山》。20世纪80年代公开发表后,大家都说毛主席这首诗是对杭州的湖光山色的赞美。如果光从字面上看,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其实不然,主席是在批评我们的警卫工作。主席对我们在警卫工作中脱离群众的做法十分不满,用写诗词的方式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主席三上北高峰,都在他第一次来杭州那段时间。根据主席不走回头路的习惯,这三次我们分别从北高峰的正面和东、西两侧爬上去,再从不同方向下山的。主席为什么对北高峰特别感兴趣,连去三次?我分析是北高峰乃杭州近郊最高的山峰,主席喜欢登高望远,站在北高峰顶,放眼远眺,湖光潋滟、山色空蒙,涛涛钱江、烟波浩渺。主席诗人气质,对这景色的感受肯定和常人是不大一样的。
社会上有人传说,一些小报过去也捕风捉影,说主席在北高峰的庙里抽过签,说他有帝王之相。那是胡编乱造。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我陪主席去北高峰,是从北高峰的正面即灵隐后面,经上天竺过韬光寺上去的,李敏和毛远新也跟去了。当时他们还都是小孩子,对在天竺庙里有人抽签算命感到很新奇。主席上山热了正在擦汗。毛远新、李敏跑来对主席说有不少人在庙里抽签算命的事。主席说,这是一种迷信活动,等你们长大就见不到了。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去试一试,若干年后你们就体验不到了。主席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这种封建迷信活动很快就可能消失了。他是让孩子们作为生活体验去接触一下这种东西的。
另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担任中央政府副主席的高岗,1953年10月来杭州,我陪他去玉皇山时,他真的在玉皇庙抽了签。那是个上上之签,说他是大富大贵之人。他感到非常高兴。可是不到一年,因高饶反党集团的阴谋被揭露,他不久就自绝于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
第二次登北高峰是从玉泉经凤来亭过桃花岭上山的。往留下方向下来时天色已晚,望见炊烟缭绕,正是农家点火做饭的时候。我们下山路过一户农舍,只见门户紧闭,不见一人。尽管这种情况事先我就知道,此时心中仍觉得有些矛盾和不安。主席外出,既要确保绝对安全,又要能够接触群众,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和探索,但离主席的要求还是很远。主席和我们站在农舍旁的几棵大松杉树下休息。松杉长得高大挺拔,树冠大,冬天不落叶,春天长新叶、掉老叶,风一吹,树叶纷纷落下。主席站在树下闷声不响,似在思考什么问题。我准备挨主席的批评。这时,忽然从房后跳出一只大公鸡,它见人也不害怕,迎面向我们走过来。这时主席笑着对我说:“厅长,厅长,你把群众管住了,却没有把大公鸡管住。是这只大公鸡不听你管,还是你管不住它?我们到这里,没有群众欢迎我们,还有大公鸡欢迎我们呢!”
主席用这种风趣的方式批评我们,对警卫工作脱离群众表示不满。
主席第三次上北高峰,是从留下老东岳上去的。那条路是石板铺成的,年代久远,多有破损,路面长满杂草,但相当陡,两旁没有树木。已是3月中旬,那日天气晴好,空气有些闷热。登山时身上微微出汗,主席敞开衣裳,手里拿了把扇子。由于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浙江又是蒋介石的老巢,敌人的破坏活动很频繁。中央指示公安机关要提高警惕,严防阶级敌人破坏、捣乱。因此,我们对主席的警卫工作也特别小心。为保万无一失,在主席活动经过的地方,我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那天上山前,我们事先派人对游人做了疏散和布控。主席一路上见不到群众,他很不高兴,也不吭声。那首《五律·看山》,我估计就是那天打的腹稿。
主席在诗中写的“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指的是他三次登上北高峰,远望杭州一座城,不见杭州老百姓,在北高峰上,只看到“飞凤亭边树”,吹到“桃花岭上风”。凤来亭、桃花岭,原名飞凤亭、桃源岭,主席在诗中把名称改了。这些地方本来是人们来往休息的地方,但此时却见不到群众。“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两句,意思是冬去春来,杭州西湖更美。他记得二上北高峰时,在大松杉树下休息,春风吹来,“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在门户紧闭的农舍旁,只有一只大公鸡来欢迎他。主席由此感受到一个领袖人物,一个党的领导干部,从现实生活中到思想上、感情上,如果不能和群众紧紧在一起,以致脱离群众、远离群众,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毛主席的胸中时刻装着广大人民群众,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我们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翻身,他奋斗一生,奉献了他的一切。***执政后,他对党内一些干部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深恶痛绝。我们在搞警卫工作时,为了保卫毛主席的绝对安全,在安排他去的地方,有时搞了一些诸如对群众进行疏散、控制,甚至清场等安全措施,致使主席不能随时见到群众、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的思想和要求。这使主席感到很不满意。几次向我们提出批评。他还说,我们党和群众的关系,就是鱼水关系,脱离群众,就像鱼离开水,活不成了。我们领导干部和群众是平等的,不是高人一等,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欺压群众。这里有个立场问题,也有个感情问题。我们***人要时刻牢记,千万不要犯这个错误。
毛主席时刻不忘教育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和主席在一起,听他日常的谈话,无论抓住一件什么事情,他都会引出一番深刻的道理来,让你不知不觉在接受他的谆谆教诲。记得是主席第一次来杭州的第二天,他对我说要出去走走。我就陪他去云栖,就是陈云同志后来题词“云栖竹径”的那个地方。我们从入口处一直走到最里边。这里环境幽静,满山修竹,溪水潺潺。主席在繁忙工作之余,到这里走走,非常高兴。我走在前面给主席带路。主席走路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抬头挺胸,双目远视,不看脚前的路面。不管脚下坑坑洼洼,只管跨着大步往前走。当时路高低不平,长满杂草,路中央还有一堆粪便。我怕主席只管抬头走路踩着粪便,便提醒他:“主席,当心前面有粪便。”主席停下脚步朝我笑着说:“你大概不是贫下中农?”我说:“我是中农。”主席说:“你过去没有干过农活吧?”我说:“小时候在地里干过轻便活,重活没有干过。”主席说:“怪不得你害怕大粪。农民看到了就会把它捡起来,拿回去当肥料,给庄稼施肥时还要用手抓大粪。在路上看到大粪有什么好害怕的?”主席说的是一件平常小事,像是在跟大家开玩笑,但又意味深长。他时刻不忘劳苦大众,借用各种机会教育我们要保住革命本色,不要忘本,不要脱离人民群众。
记得有一次主席又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提出要去爬山。我们准备去爬玉皇山。那时玉皇山下有滑竿,是给上山游客乘坐用的。主席在杭州爬了那么多次山,从来不肯坐轿。主席不愿坐轿,我们悄悄从留下驻军那里调来两匹马,主席爬到中途累了让他骑马上山。主席见后面有两匹马,就问是干什么的。知道我们的用意后,又很不高兴,说是我爬山还要去部队调马,那像什么话,命令我们立即把马送回去。
主席登山不坐轿,中央的老同志来杭州登山也从不坐轿。记得为此事有关方面专门请示过毛主席,他说,老同志爬山,轿子不要坐了,爬不动了,可以休息一下,慢慢爬。坐轿子上山,群众影响不好。
不久,玉皇山下抬游人上山的轿子,被杭州园林管理部门取缔了。
主席是全国人民无比爱戴和敬仰的领袖,而他却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
咖啡因对人有害处吗
咖啡因对人体是有害处的。
1咖啡因中毒
如果一次性摄入过量的咖啡因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有“咖啡因中毒”等症状,可以说大剂量的咖啡因是一种毒品。一旦先咖啡因中毒现象,患者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比如像常见的有神经过敏、易怒、焦虑、震颤等。
2过度兴奋
大家都知道咖啡具有提神的功效,这是由于在咖啡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这种物质可以刺进中枢神经兴奋,以此来达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3致命
过量饮用咖啡还可能有致死的危险,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老鼠实验中发现,咖啡因的半数致死量为192毫克每千克体重,也就是说如果过量摄入咖啡因的话很有可能会死亡。
咖啡因对人体的作用:
1、大多数健康成年人每天最多能消耗400毫克咖啡因,相当于5罐4盎司的红牛;
2、摄取时,胃部先吸收咖啡因,1~2小时后进入血液循环;5~6小时才能消耗摄取的咖啡因的1/2;
3、某种程度上咖啡因能提高记忆,但对未上瘾的人更有效;
4、适量咖啡因能让精力更集中,但过量会产生烦躁感,适得其反;
5、咖啡因抑制了脑内的腺苷(Adenosine),让人精神振奋;通过抑制腺苷(Adenosine),促进多巴胺(Dopamine)和麸醯胺酸(Glutamine)分泌,在提高清醒度的同时降低抑郁风险
参考资料:
咖啡因的利弊--中国新闻网关于“毛泽东诗词中乌蒙是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2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