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关于思乡的诗句作者和出处(古诗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关于思乡的诗句作者和出处(古诗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16    点击:  377 次

关于思乡的诗句作者和出处

网上有关“关于思乡的诗句作者和出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诗出自哪里?作者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关于思乡的诗句作者出处

2. 关于思乡的诗句及出处

关于思乡的诗句作者出处 1.和思乡有关的诗句标明作者及出处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2.和思乡有关的诗句标明作者及出处

1、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江外思乡》唐代:韦庄2、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阴雨》唐代:白居易3、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谪岭南道中作》唐代:李德裕4、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

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

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浪淘沙·秋》明代:朱栴5、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冬日山居思乡》唐代:周贺。

3.关于 “思乡”的诗句 ,要详细 作者 出处 谢谢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居易思乡诗三首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4.思乡的诗句 出处作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宋之问《渡汉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此心安处是吾乡。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杂诗三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望月有感》。

5.关于思乡的诗句有出处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人日思归》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阳城》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黄鹤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浪淘沙令》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题大庾岭北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

6.十句思乡的古诗词及作者和出处

1)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

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

-宋,蒋捷 2)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

-宋,赵鼎 3)岐路辛勤终日有,乡关音信隔年无。 好同范蠡扁舟兴,高挂一帆归五湖。

-唐,吴商浩 4)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 唐,张抃 5)酒醒乡关远,迢迢听漏终。曙分林影外,春尽雨声中。

-唐,李昌符 6)春寒宜酒病,夜雨入乡愁。 道向危时见,官因乱世休。

-唐,韩偓 7)独立阳台望广州,更添羁客异乡愁。 晚潮未至早潮落,井邑暂依沙上头。

-唐,刘言史 8)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 唐,杜荀鹤 9)应同故园夜,独起异乡愁。那得休蓬转,从君上庾楼。

-唐,欧阳詹 10)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 唐,宋之问。

7.十句思乡的古诗词及作者和出处

1)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

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

-宋,蒋捷 2)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

-宋,赵鼎 3)岐路辛勤终日有,乡关音信隔年无。 好同范蠡扁舟兴,高挂一帆归五湖。

-唐,吴商浩 4)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 唐,张抃 5)酒醒乡关远,迢迢听漏终。曙分林影外,春尽雨声中。

-唐,李昌符 6)春寒宜酒病,夜雨入乡愁。 道向危时见,官因乱世休。

-唐,韩偓 7)独立阳台望广州,更添羁客异乡愁。 晚潮未至早潮落,井邑暂依沙上头。

-唐,刘言史 8)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 唐,杜荀鹤 9)应同故园夜,独起异乡愁。那得休蓬转,从君上庾楼。

-唐,欧阳詹 10)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 唐,宋之问。

关于思乡的诗句及出处 1.和思乡有关的诗句标明作者及出处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2.有关乡愁的诗句及出处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bai九日忆山东兄弟》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du。——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zhi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dao送辛渐》

8、露从今夜专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9、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11、只愿君心似我心,属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3.和思乡有关的诗句标明作者及出处

1、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江外思乡》唐代:韦庄2、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阴雨》唐代:白居易3、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谪岭南道中作》唐代:李德裕4、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

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

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浪淘沙·秋》明代:朱栴5、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冬日山居思乡》唐代:周贺。

4.关于思乡的诗句有出处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人日思归》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阳城》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黄鹤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浪淘沙令》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题大庾岭北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

5.关于思乡的诗句有出处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人日思归》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阳城》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黄鹤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悲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浪淘沙令》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题大庾岭北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

6.思乡的诗句带出处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03.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0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05.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0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0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0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09.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12.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7.求关于“乡愁”的诗句,(带出处)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送征雁 钱起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怜去翼,影灭有余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阴雨 唐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唐 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江岸秋思 唐 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 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思乡作 唐 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冬日山居思乡 唐 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云梦故城秋望 唐 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杏花 唐 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江外思乡 唐 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远望 唐 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和三乡诗 唐 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乡思 唐 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 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8.有关乡愁的诗句与出处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9.十句思乡的古诗词及作者和出处

1)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宋,蒋捷

2)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宋,赵鼎

3)岐路辛勤终日有,乡关音信隔年无。 好同范蠡扁舟兴,高挂一帆归五湖。-唐,吴商浩

4)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唐,张抃

5)酒醒乡关远,迢迢听漏终。曙分林影外,春尽雨声中。-唐,李昌符

6)春寒宜酒病,夜雨入乡愁。 道向危时见,官因乱世休。-唐,韩偓

7)独立阳台望广州,更添羁客异乡愁。 晚潮未至早潮落,井邑暂依沙上头。-唐,刘言史

8)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唐,杜荀鹤

9)应同故园夜,独起异乡愁。那得休蓬转,从君上庾楼。-唐,欧阳詹

10)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唐,宋之问

古诗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古诗词的出处”的意思是这首古诗词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朝李白的《静夜思》。

带出处的古诗词:

1.《上皇西巡南京歌》 唐·李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2.《荆门浮舟望蜀江》 唐·李白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3.《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6.《成都府》 唐·杜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7.《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8.《怀锦水居止》 唐·杜甫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9.《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10.《石犀行》 唐·杜甫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注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修筑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五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11.《万里桥》 唐·岑参

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

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

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12.《成都为客作》 唐·田澄

蜀郡将之远,城南万里桥。

衣缘乡泪湿,貌以客愁销。

地富鱼为米,山芳桂是樵。

旅游唯得酒,今日过明朝。

13.《成都曲》 唐·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14.《浪淘沙》 唐·刘禹锡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15.《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 唐·白居易

勿讶春来晚,无嫌花发迟。

人怜全盛日,我爱半开时。

紫蜡黏为蒂,红苏点作蕤。

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

文天祥的著名诗句“留取丹心照汗心”出自哪首诗?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它没有固定的出处和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孟浩然等都是有名的古诗词作者即诗人。

古诗是指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汉字对中国诗歌的形式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句子的整齐

古典诗歌,除了词和曲以外,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体诗和近代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比如:

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诗经·关睢》)

2.平仄和对仗

平、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在近代诗和词、曲中,用字的平仄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须用平声字,在另一些位置上,必须用仄声字。比如:

洒篁留密节,著抑送长条。(韩愈:《春雪》)

对仗指的是一联诗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属于同一类,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东”和“西”,“圃”和“园”,“青梅”和“绿草”,“发”和“开”,各自相对。

3.词藻和句法

因为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是一个兼具形音义的独立单位,而且很多汉字是一字多义的,字与字之间粘合的关系多种多样,所以,这种粘合而成的诗歌中的词藻,就显得异常复杂多样。例如,在“风”字后面再加一字,可以构成很多词语:风姿、风物、风雷、风霜、风鬟等。

在句法方面,由于汉语的特点(如缺乏形态、结构灵活等等),以及汉字的独立性,在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把两个汉字拆开,或者把某些汉字从后面移到前面的情形。典型的诗句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的句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古诗的相关知识:

韵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是韵脚。通常第三句不押韵,但也有不规则押韵的诗(如《望天门山》)。

2.押韵:诗歌辞赋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如李白《静夜思》押ang韵。

3.律诗的结构:共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4.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从句式上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

从意义上看,有时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样就成了二、二、一、二式。

5.因为古诗原没有标点(标点是后人添加上的),所以一行为一句。

6.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a. 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b. 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c.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d.定语的位置。

(1) 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2) 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e、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①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

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闺中**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 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 处。

③ 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

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

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文天祥的著名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过零丁洋》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注释:

1.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2.遭逢:遇到朝廷选拔。

3.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4.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5.絮:柳絮。

6.萍:浮萍。

7.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8.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9.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10.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赏析:

首联“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文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弇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如今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十五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公元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被押解至崖山后,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以明志。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贵州是属于那个省市的?

贵州指的就是贵州省,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界于北纬24°37′~29°13′,东经103°36′~109°35′,这是一个北接四川和重庆、南临广西、西毗云南、东连湖南的省份。自古以来就有“春云蒸赤水,秋雨瘴青山”,“冬来行部驾轺车,一日之间气候殊”,“霜林荔子熟,酿瓮千家香”的诗句描写,清风、薄雾给贵州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的同时,诗句也给这个地方增加了少许的文人墨客气息。

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接下来我们从区域划分,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方面进一步的揭开她的面纱:

区域划分:贵州省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共有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0个县级市、50县、11自治县、1特区、16个区,共88个县级政区;

地形地貌: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温度气候: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在1000-1400毫米之间;年无霜期在250-300天之间。

贵州印象:

相信许多朋友在没来贵州之前,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的是贵州的具体特征,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贵州的天气是经常的下雨和阴天,贵州的大山也是数不尽数,但是“人无三分银”,那绝对是老历史了,因为现在的贵州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绝对数得上前列的,虽然经济体量不是很大,但整体经济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

我相信一个城市只要向前发展就是有大好前途的,毕竟这里有爽爽的贵阳,凉都六盘水,红色遵义,还有梵净山、黄果树、千户苗寨、青岩古镇,镇远古镇,荔波小七孔等等,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

贵州省名称来历:

1、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着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在此地区的最早记载,那时候的“贵州”主要是指现今的省会贵阳地区。

2、以贵山得名。因为贵州省境内以前有一座“贵山”而得名。

3、源自“罗氏鬼国”,宋末,曾有“罗氏鬼国”(罗施鬼国)依附于宋,因为“鬼”不好听,才转音为“贵”。

4、因为贵州地势崎岖,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导致物资运输困难,物价昂贵,有此“贵州”之名开始产生。

咖啡因对人有害处吗

咖啡因对人体是有害处的。

1咖啡因中毒

如果一次性摄入过量的咖啡因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有“咖啡因中毒”等症状,可以说大剂量的咖啡因是一种毒品。一旦先咖啡因中毒现象,患者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比如像常见的有神经过敏、易怒、焦虑、震颤等。

2过度兴奋

大家都知道咖啡具有提神的功效,这是由于在咖啡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这种物质可以刺进中枢神经兴奋,以此来达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3致命

过量饮用咖啡还可能有致死的危险,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老鼠实验中发现,咖啡因的半数致死量为192毫克每千克体重,也就是说如果过量摄入咖啡因的话很有可能会死亡。

咖啡因对人体的作用:

1、大多数健康成年人每天最多能消耗400毫克咖啡因,相当于5罐4盎司的红牛;

2、摄取时,胃部先吸收咖啡因,1~2小时后进入血液循环;5~6小时才能消耗摄取的咖啡因的1/2;

3、某种程度上咖啡因能提高记忆,但对未上瘾的人更有效;

4、适量咖啡因能让精力更集中,但过量会产生烦躁感,适得其反;

5、咖啡因抑制了脑内的腺苷(Adenosine),让人精神振奋;通过抑制腺苷(Adenosine),促进多巴胺(Dopamine)和麸醯胺酸(Glutamine)分泌,在提高清醒度的同时降低抑郁风险

参考资料:

咖啡因的利弊--中国新闻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全诗是什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代悲白头翁》,全诗如下:

《代悲白头翁》

唐代·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扩展资料

1、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2、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

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应了所谓“诗谶”的说法。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3、作者介绍

刘希夷 (约651-?) 唐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代悲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关于“关于思乡的诗句作者和出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2131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