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关于赞美秦始皇的诗句(哪位知道秦朝爱国的诗词有什么?)

关于赞美秦始皇的诗句(哪位知道秦朝爱国的诗词有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04    点击:  181 次

关于赞美秦始皇的诗句

网上有关“关于赞美秦始皇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哪位知道秦朝爱国的诗词有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赞美秦始皇的诗句有哪些

1.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其三

2. 《秦始皇》宋·王安石

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

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

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3. 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李贺《白虎行》

4. 甘愿受驱使,唯君命是从—巨岳《始皇寻鼎》

5. 径欲随关令,龙沙万里强。—李商隐《玄微先生》

2.关于歌颂秦始皇诗词歌赋

途经秦始皇墓作者:许浑年代:唐体裁:七绝类别:未知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注释: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兵马俑玉溪生 一派诚心护帝灵, 谁言土偶不无情。 龙骑北去咸京远。 阵势东临渭水明。 芝罘射鱼服毒蟒, 岱宗封石惹雷霆。 何甘为鬼九泉下? 抖落黄尘举世惊!

3.赞美秦始皇的诗句

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

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

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

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4.赞美秦始皇的诗句

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5.形容秦始皇的语句诗词

途经秦始皇墓作者:许浑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注释: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

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

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

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

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

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

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

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

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6.形容秦始皇的诗句

始 皇 寻 鼎 作者:巨岳 昔日有嬴政,六国一扫平;自称始皇帝,深居咸阳宫;霸气使人惧,叱咤怪眼睁。

群臣惟诺诺,无人敢谏诤;甘愿受驱使,唯君命是从。 始皇得天下,得意又忘形,天天饮美酒,时时醉芳丛。

一日宴群臣,置酒咸阳宫;群臣竞朝贺,频赞盖世功。有云日月照,莫不相宾从;有云扫六国,盖过尧舜功;有云效周文,列国与分封;有谏集权者,焚书将儒坑。

始皇正酒兴,豪爽情正浓,面红耳又热,言出贯长空:“天上有鲲鹏,展翅傲苍穹;六合只一扫,四海成一统;功盖昔尧舜,谁可与我同?”言毕又吟唱,其声如铜钟:“昔者分封兮,兄弟之无情;相互攻伐兮,黎民不聊生;礼乐渐失兮,疆土渐分崩;不若集权兮,赏罚宜分明;统一度量兮,尺规四海同;九州一家兮,苍生享安宁。” 群臣竞朝贺:“圣上甚圣明!”众星争捧月,天高月朗清;龙颜更大悦,其情乐融融。

命置歌舞乐,饮酒助豪情。群芳相摇曳,诸国之流风;甘霖溢馨香,消魂亦煽情。

赏罢歌舞乐,再游诸宝宫;诸国传世玺,九州灵异丰;和氏之玉璧,临潼斗宝鼎;珍奇多如云,充溢阿房宫。君臣竞览观,喜悦不自胜。

唯有九州鼎,缺一列难成,龙颜顿失色,始皇起怒容:“六国成一统,立下尧舜功,九州已归一,缺鼎愿难平,一鼎寻不得,后世留僭名?”立下寻宝旨,倾国寻方鼎:“不问民和官,得信赏军功,寻得此鼎者,位列同三公,出行乘车马,入居府邸中。” 一日有人报,鼎在泗水中;山清水秀处,彩虹翔九重。

始皇心中喜,出巡赴山东,愿得此圣物,完璧九州同。 朝辞咸阳去,暮至洛阳东;封禅泰山道,邹峄过匆匆;遥望泗河滨,山绿水流清;彩虹升起处,凤凰展芳容。

始皇乘帝辇,频频赞美景:“此中好风水,藏虎潜蛟龙。传令三军士,详探河水中;宝鼎不复得,誓不返京城。”

圣谕叱咤出,军兵如潮涌,河边群芳残,蛙鸣顿息声。天上鸟隐飞,地上兽潜踪。

但见泗河内,哗哗流水晶,深达十八丈,急如箭流星。水中有金龟,上负青铜鼎:蛟龙鼎上附,摆尾怪眼睁;两边巨蟹护,前后老鳖精;巨鲸来回巡,水族翩翩行;犹如帝王礼,势若帝辇行。

群臣争相看,皆云是此鼎。“禹王倾力铸,寓意九州同。”

“昔楚庄曾问,大小与轻重,终究不可得,怏怏去伐郑。”“今日现此鼎,大秦得天命,圣上福齐天,正统平九重。”

群臣呼万岁,始皇喜流形。即令臣兵起,下水捞此鼎。

此令咋一出,声势如山崩;喊声阵阵起,金鼓响咚咚;人马如潮水,泗河浪涛涌;惹怒水中蛟,弄醒老鳖精;蛟龙顿摆尾,鳖精忽发疯;巨蟹张大敖,金龟恼汹汹;断头又食肉,河水立漂红;惨淡绝人寰,鬼泣神亦惊。臣僚齐惊惧,磕头响铮铮:“此等凶与险,不可妄为行,圣上多圣明,容臣苟活命!” 始皇怒气发,声宏如晨钟:“我乃真天子,谁敢妄相轻?叱咤起风云,一言诺九鼎;鬼方无敢犯,遇我需潜形;此等叛逆种,竟敢违吾命;犯上又作乱,不除怎可行?手拔射妖箭,取出千钧弓;箭手两岸列,若龙交尾行!”甲士排十里,森严神鬼惊。

霹雳一声“射”!箭发河水中;虾蟹伤无数,河水溅彩虹。鳞爪顺流去,河水慢慢清;巨鼎犹还在,水族觅无踪。

始皇哈哈笑,霸言出口中:“群佞再逞能,安敢与我争!岂知帝王怒,六合一扫平;日月之所照,哪个不宾从?孤自得此鼎,天命九州同。螳臂欲挡车,量力枉自轻。”

说完命军兵,继续捞此鼎。 搭上脚手架,取来百丈绠;勇士潜水下,系牢青铜鼎;壮士八百人,呼号齐拉绠;巨鼎徐徐出,金鼓响咚咚;壮士齐用力,宝鼎徐悬空,群臣呼万岁,始皇躬前行;其喜难言表,双手欲抱形。

始皇正得意,忽起龙卷风,遮天又蔽日,浪涛来势凶;冲决河边岸,壮士溺水中。蛟龙水中跃,一口断长绠,潜系宝鼎去,瞬间觅无踪。

疑是入大海,藏匿龙宫中。始皇遭此惑,心灰意又冷;未及东巡毕,中途即驾崩,寻鼎志未就,饮恨九泉中。

从此常裂土,九州总难同。强汉有文帝,谏臣新坦平,治庙常祭祀,寻鼎总难成;昔有画像石,今有“七子颂”。

朝中更无人,立志荡三溟;任由虎狼踞,听任抹鼎铭;国人情切切,洋奴相欺凌。营营忧国志,代代未了情;悠悠古今异,绵绵情相通,至今炎黄子,饱尝裂土痛;悬望海中鼎,烟涛碧波中;不知何时归,完瓯九州同。

聊表赤子意,写此《寻宝鼎》。

哪位知道秦朝爱国的诗词有什么?

1. 李白关于秦始皇的诗句

李白关于秦始皇的诗句 1.李白评价秦始皇的诗

秦王扫六合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赏析

这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首。此诗开篇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继而讽刺他追求神仙的荒唐行为。据《资治通鉴·天宝九载》记载,唐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李白此诗似为玄宗慕仙事而发,以古喻今,借秦始皇来讽刺玄宗。

2.秦王嬴政诗词

秦始皇嬴政轻生似芥,造墓焚书行酷法;纳谏如流,废封置县统乾坤。

注:他筑长城,修阿房,造陵墓,焚书抗儒,行酷法苛政,役使天下臣民如役狗,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暴君;他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废分封,置郡县,统一度量衡和钱币,使书同文,车同轨,立法创制,历两千而不衰,功莫大焉,故说他生性残暴,心狠手辣,草菅人命,不为过,可他又纳谏如流,大肚能容,他就是这样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的文字是如此的豪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的诗句是如此的快意。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忘了作者,应该是个明朝的官写的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毛泽东 《沁园春/雪》 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寒山 诗三百三首 六合已横扫,何须地下军?干戈区宇息,图匕梦魂惊。

嗣子鹿迷马,遗尸臭杂腥。徒凭黔首力,奇迹世无伦。

《咏秦始皇兵马俑》。

3.形容秦始皇的诗句

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

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

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

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4.关于秦始皇的诗句 要快

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寒山 诗三百三首 六合已横扫,何须地下军?干戈区宇息,图匕梦魂惊。

嗣子鹿迷马,遗尸臭杂腥。徒凭黔首力,奇迹世无伦。

这首题作《咏秦始皇兵马俑》的五律,是我于1982年参观兵马俑时的即景之作。我不大做旧体诗,那阵子因为读聂绀驽的《三草》受了传染而效颦。

我曾将此诗抄示绀驽,承他谬赏,说咏史诗写到这样也很够味了。不瞒读者说,我自己也认为写得还不错。

瞧,我这人就是这样,从来不会假谦虚。 在这之前,1979年我还作了一首七律《咏秦史》,那是因为我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供职,审读一部评论秦史的书稿,此稿可用可不用,当时稿挤,就割爱退还给了作者;似乎对作者有那么一点歉意吧,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退稿信,附去了这首诗。

以后又写了一篇《咏史三首并跋》的短文,《咏秦史》便是三首中之一。短文收在拙集《画虎十年》里,那诗道: 鲍鱼臭乱祖龙尸,巧设机关鞠李斯。

驯致嗣君迷鹿马,遑论黔首竭膏脂!防微杜渐真难事,吹齑惩羹莫笑痴。勘破因缘寻响应,不忘前事即先知。

这诗是应和着那部书稿的内容而发的,开头两联和《咏秦始皇兵马俑》的颈联意思相同,“防微杜渐”以下指赵高渐次窃权,使秦朝局面不可收拾,隐指当时刚过去的“四人帮”弄权。咏史大抵要关合现实,这也是老套。

秦始皇是很惹得后人议论纷纷的历史人物,历来毁多而誉少。咏史诗中,有名的如李白这样的旷达之士,在《古风·三》“秦王扫六合”一首中,前半首盛赞其雄武,后半首也谴责其暴虐和求仙的荒愚,更不说许多正统文人的议论一味归罪了。

可是也颇有些对历史有卓识的学者对秦始皇做了相当肯定的评价,甚至颂之为“千古一帝”。近代学者如章太炎,就作过《秦献记》、《秦政记》等篇,对秦始皇做了正面的论断,说秦政功大于过。

但综观之,在秦派毕竟不是主流舆论。 使秦始皇负千古暴君恶名的是儒家,儒家又恰是汉代以后两千多年来中国统治性的学派,儒门子弟几乎是全体知识分子的代称;而儒家在秦始皇统治下最为倒霉。

讲秦始皇的暴政,首举的是焚书坑儒。焚书,焚的是儒家经籍;坑儒,坑的是六国儒生。

这口气憋了几千年,使成了知识分子主流的儒家永远记恨,咒骂秦始皇是千古第一暴君就势所必至了。 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起,历代论秦史咏秦史的诗文,总是坏话多好话少。

大抵愈是正统亦即愈是迂腐的儒生,对秦始皇的谴责便愈发苛厉。刚才看到一条河北正在修缮长城的消息,就顺便来谈历来关于秦始皇修长城一事吧,便有不少颇背公允的评价。

最普通的是发些“在德不在险”一类的空论,讥斥秦始皇造长城之徒劳,而不顾当时抵御匈奴入侵的实际战争需要。须知在古代冷兵器对垒的战争条件下,城崭防御是管用的,对付惯用骑兵驰的胡人入寇尤其有效。

中土主要战力是步兵。如无城垣设防便不得了。

这本是常识范围内的事,可是为了要苛责秦始皇,常识也顾不得了。古代通信落后,不像今天一个电话或发个手机短信就可联系,城堞上举烽火示警或发号令也是当时条件下的必需,除非你不要保境安民,听任人民生命财产遭外敌损害。

否则,筑长城何罪之有? 长城还有另一种良性效应恐怕不大为人所注意,这是我上世纪50年代后期被遣发到宁夏时亲历目见的。在甘肃、宁夏一带边塞,长城已经塌圮,留下了一段一段的断垣。

十分显眼的是,凡有城墙存在之处,墙内畦町成行的绿色可耕地,墙外则是荒砂乱石,寸草不生。可证这是不起眼的城墙挡住了塞外的风沙,给居民造成了生息养殖的环境,原来这长城对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功劳。

咏秦史的诗涉及长城者很多,有一联句意颇“光新”的诗常在我脑中闪过,那是我少年时读袁枚《随园诗话》留下的记忆。诗为袁枚同时人所作,诗人的名字忘了,袁枚是欣赏诗句的誓跋而录入诗话的。

那两句是:“项刘生长长城里,枉用民膏筑万里。”乍一读,这两句确很俏皮:您陛下是为了保卫秦王朝的万世基业修筑长城的,可是灭您江山的项羽、刘邦却偏是长城内生长的人,陛下您白费劲了!(袁枚录在《随园诗话》里的,我还记得另一联,调门和提到长城的一联相同:“诗书何苦遭焚劫,刘项都非识字人。”

)但仔细一推敲,却是没话找话的东拉西扯,或四文不对题。造长城是为了御外侮,原意就不是对付境内的造反。

造长城和防内患是根本不搭界的两码事,一个政权垮台,原因多多,该垮的不造长城也要垮,唐亡宋灭,这两朝何曾造过长城来? 再一深探,则人们之所以忽然要议论起某件史事来,大抵是由于现实的刺激,选择的历史人物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召唤亡灵”,是为现实的需要找对象。袁枚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慑于和愤慨于雍乾两个暴君的虐政,特别是频兴的糟践知识分子的文字狱,于是选了“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来指桑骂槐地作曲折发泄的对象。

诗人们这样干或许是自觉的,也或许是并不自觉。这事有点微妙,只有写诗的人自己心里有数。

谈历史总是为现实刺激而发,鲁迅《准风月谈》中有《华德焚书异同论》一篇,也因纳粹头子希特勒的焚书。

5.关于秦始皇诗句

1、与秦始皇

元稹

《人道短》

2、宜哉秦始皇

宋齐丘

《陪游凤凰台献诗》

3、爰及秦始皇

寒山

《诗三百三首》

4、劝君少骂秦始皇

现代

毛泽东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5、不见当年秦始皇

林翰

《诫子弟》

6、秦帝始皇太暴虐

陈普

《历代传授歌》

7、狙击秦始皇

郑獬

《留侯庙》

6.李白曾写过一首关于秦灭六国的诗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三

秦皇①扫六合②?虎视③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④?诸侯尽西来

明断⑤自天启?大略驾群才⑥

①秦皇:指秦始皇。 ②扫六合:六合指天地与四方。扫六合,就是统一中国的意思。 ③虎视:形容勃勃雄姿,势力很强大。 ④挥剑句:《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决,切断的意思。 ⑤明断:英明的决断。 ⑥大略句:才能与谋略驾于群才之上。

原诗是一首咏史诗。这几句是赞扬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秦始皇声威赫赫,雄姿勃勃,扫空“六合”,平定四海。拔剑一挥,寰宇大定,天下诸侯皆臣服于秦。他有天才般的英明果断,才能与谋略驾于群才之上。诗句将这位千古一帝的高大威武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扫”、“雄”、“决”、“驾”等字及“明断”、“大略”等词都用得恰如其分,很有分量,非常精确,富有勃勃生气,赞扬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盖世功绩。

7.李白曾写过一首关于秦灭六国的诗.请问,这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三 秦皇①扫六合②?虎视③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④?诸侯尽西来 明断⑤自天启?大略驾群才⑥ ①秦皇:指秦始皇。

②扫六合:六合指天地与四方。扫六合,就是统一中国的意思。

③虎视:形容勃勃雄姿,势力很强大。 ④挥剑句:《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决,切断的意思。

⑤明断:英明的决断。 ⑥大略句:才能与谋略驾于群才之上。

原诗是一首咏史诗。这几句是赞扬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秦始皇声威赫赫,雄姿勃勃,扫空“六合”,平定四海。

拔剑一挥,寰宇大定,天下诸侯皆臣服于秦。他有天才般的英明果断,才能与谋略驾于群才之上。

诗句将这位千古一帝的高大威武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扫”、“雄”、“决”、“驾”等字及“明断”、“大略”等词都用得恰如其分,很有分量,非常精确,富有勃勃生气,赞扬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盖世功绩。

求与秦始皇和秦陵有关的古文,诗词!万分感谢~~~

《秦风·无衣》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鉴赏:

这首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描写秦宫的诗词

秦始皇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兵马俑 玉溪生

一派诚心护帝灵,

谁言土偶不无情。

龙骑北去咸京远。

阵势东临渭水明。

芝罘射鱼服毒蟒,

岱宗封石惹雷霆。

何甘为鬼九泉下?

抖落黄尘举世惊!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描述秦朝皇宫的诗句不少,比较著名的有有“诗鬼”之称的李贺的《秦宫诗》,全文如下:

秦宫诗

唐 ?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

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

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鞋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卷起黄河向身泻。

皇天厄运犹曾裂,秦宫一生花底活。

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还有明朝高启的《秦宫》

秦宫

作者高启?朝代明

宫闭骊山静管弦,翠华巡狩去经年。

掖庭无用恩难报,愿上蓬莱采药船。

实际上很多人比较喜欢唐朝?小李杜之称?中杜牧的《阿房宫赋》也是我最喜欢的?全文如下: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全文大意如下: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翠绿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形容“秦始皇”的诗句有哪些?

1、途经秦始皇墓

唐代: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2、诫子弟

明代:林翰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3、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

唐代:张九龄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4、陪游凤凰台献诗

唐代:宋齐丘

嵯峨压洪泉,岝峉撑碧落。宜哉秦始皇,不驱亦不凿。

上有布政台,八顾背城郭。山蹙龙虎健,水黑螭蜃作。

白虹欲吞人,赤骥相煿zh画栋泥金碧,石路盘墝埆。

倒挂哭月猿,危立思天鹤。凿池养蛟龙,栽桐栖鸑鷟

梁间燕教雏,石罅蛇悬壳。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

日晚严城鼓,风来萧寺铎。扫地驱尘埃,剪蒿除鸟雀。

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贞竹无盛衰,媚柳先摇落。

尘飞景阳井,草合临春阁。芙蓉如佳人,回首似调谑。

当轩有直道,无人肯驻脚。夜半鼠窸窣,天阴鬼敲啄。

松孤不易立,石丑难安着。自怜啄木鸟,去蠹终不错。

晚风吹梧桐,树头鸣嚗嚗。峨峨江令石,青苔何淡薄。

不话兴亡事,举首思眇邈。吁哉未到此,褊劣同尺蠖。

笼鹤羡凫毛,猛虎爱蜗角。一日贤太守,与我观橐籥

往往独自语,天帝相唯诺。风云偶不来,寰宇销一略。

我欲烹长鲸,四海为鼎镬。我欲取大鹏,天地为矰缴。

安得生羽翰,雄飞上寥廓。

5、秦王卷衣

唐代:陈标

秦王宫阙霭春烟,珠树琼枝近碧天。御气馨香苏合启,

帘光浮动水精悬。霏微罗縠随芳袖,宛转鲛鮹逐宝筵。

从此咸阳一回首,暮云愁色已千年。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朝曾统一天下,成就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古诗词中有哪些是专门描写它的?

一:李白《古风》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秦王扫六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二:李白《怀古》

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一朝灭六国,功业盖穹苍。

立志平天下,西北驱虎狼。役民数十万, 长城起边疆。

欲寻不死药,皇朝二世亡。不见始皇帝,天地一苍茫。

明代李贽在《藏书》中高度评价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三:李白《古风》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神威。  

逐日巡海右,躯石驾沧津。  

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岂思农鳸春。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四十八首。此诗讽刺秦始皇穷兵黩武,频征徭役,不恤农事,妄想长生,最终还是不免一死。悲前人是为后人提供借鉴。“为悲辛”照应“震神威”,对比强烈。

歌颂秦始皇的诗句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忘了作者,应该是个明朝的官写的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

关于“秦始皇”的诗词都有什么?

《途经秦始皇墓》唐代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唐代 张九龄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幸秦始皇陵》唐代 李显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秦始皇时民歌》先秦 佚名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秦世谣》先秦 佚名

秦始皇。何彊梁。开吾户。

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

飧吾饭。以为粮。张吾弓。

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

关于“关于赞美秦始皇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1590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