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评析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秋浦:唐代属池州府,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池州秋浦县:“秋浦水,在县西八十里。”秋浦水,一名秋浦河。公元753、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二、三载)间李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往来于池、歙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时游寓秋浦所作。  第一首表达诗人游秋浦欲达扬州,而又留恋长安的愁闷心情。全诗可分为两段。前六句写诗人见秋浦而生愁,因愁而登大楼山。在大楼山上远望长安,而愁又添一层,如长江之水,滔滔东流。后六句以拟人的手法,以欲下扬州之意寄言长江水。  第二首写诗人久游之愁。“愁”为全诗之眼。前四句写因己之愁,便觉猿愁,山愁,水也愁。后四句写愁因:久游无归日,独泛孤舟,故泪流如雨。  第三首写秋浦特产“鸵鸟”。前二句言其珍稀,后二句言其美丽。全用虚笔。  第四首写诗人照秋浦而悲白发。前二句言望秋浦,见白发。后二句闻猿声而添愁。  第五首写秋浦白猿。白猿多,洁白鲜明;引儿树条,饮水弄月,活泼可爱,如在目前。  第六首表达山水之美,可以解愁。  第七首抒怀才不遇之情。醉似山简,歌如宁戚,但不遇明君见用,故曰“空吟”,并为之下泪。  第八首写秋浦水车岭之奇。“奇”为全诗之眼。奇在石、在水、在草木。  第九首写江祖石。其石一片突出,似以青天为背景的屏风,上有古人题诗,石面遍布莓苔,如同织锦。  第十首写秋浦众多的动植物。石楠、女贞,四季常青;白鹭遍山,白猿满涧。如此美景,而听猿声,令人心碎,盖诗人心自碎。是为缘情写物。  第十一首写秋浦的山水形胜。逻叉矶险如鸟道,江祖山直横江中,水流湍急,客舟似箭,山花芳香。  第十二首写江水之美。水波不兴,平静如练。故希望乘明月,泛孤舟,赏花饮酒。  第十三首写秋浦夜晚景色。水清月明,白鹭飞翔,采菱女回家,一路歌唱,引得青年男子平息倾听。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第十四首写秋浦夜晚冶炼的劳动场面。黑夜冶炼,火照天地,红星迸溅,紫烟腾空,场面壮观。冶炼工人边劳动边唱歌,使得寒川变得火热。据《新唐书·地理志五》:池州秋浦县有银、有铜。  第十五首诗人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愁”是全诗之眼。一二句与三四句倒装。正常的语序应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经过倒装,使得形象突出鲜明。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借喻。  第十六首写秋浦农家田园生活。恬静、悠闲、远离尘嚣。  第十七首写诗人在秋浦的桃胡陂与山僧作别的场景。表现出恬静的心境。这与王维的写景诗极其相似。  第十五首满头白发呀有三千丈,只因为我的忧愁有如此之长。不明白(照镜时)在明亮的镜子里,是什么忧愁使自己白发如秋霜一般。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wenzhang/16672.html

热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