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学习古诗词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
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网上有关“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所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学习古诗词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古典诗词是有魅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千百年来,古典诗词所带给我们的语感、美感以及情感都是巨大的,更是深入人心、沁入心脾的,这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当我们登上泰山南天门,眺望蓬勃的日出景象,会禁不住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恐怕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远离家乡,逢年过节会暗自低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语句;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也禁不住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宽慰自己;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在中秋的月夜思念家乡的亲人时,禁不住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与朋友远隔万里,音讯不通,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宽慰自己失落的心情。在这一刻,传统的古典诗词占据着我们的心灵,甚至替换了我们当下所用的现代语汇系统;在这一刻,这些诗句变成了发自我们内心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语言;在这一刻,也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充分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毫无疑问,这些优美而略带惆怅的诗句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情感的经典语句,不管走到哪里,看到什么风景,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诗句,并运用这些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因为这些诗篇早已进入了我们的血液当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中国古典诗词,它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第一,从语言上来看,无论是诗还是词,它都有自身的格律,尤其是律诗,讲究平仄、粘对,讲究对称、对仗,也讲究声律和音律,由此,不仅突出了诗词的结构和节奏,还突出了诗词的韵律。这就使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有平仄又有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再如杜甫的《登高》中最有名的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匀整、对仗工整,充满节奏感。
这种严格的要求是诗人们经过近千百年的不断探索总结而来,并逐渐成为一种创作的规律。遵循了这种规律,创作的诗歌就会具有一种音韵之美、格律之美。当然,这种规律也是为表达诗词的情感服务的,诗词的第一要义就是传达情感,否则就会本末倒置。
第二,中国古典诗词注重利用形象来表达感情。鉴赏诗词时有一种说法是“托物言志”,那么诗词的这种形象一方面在于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在于利用形象化的事物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表达感情。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寥寥数字,形象地写出了游子思归的心情。再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仅描写了一个风流儒雅的周瑜,更是借对周瑜的仰慕,衬托出自己的年老无为,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第三,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注重利用意象营造意境,使景与情相交融,达到抒情的效果。无论古今,诗词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抒情达意”。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运用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使景物一静一动、一明一暗,营造了一种清幽寂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落寞、怅惘的心情与心境。还有柳宗元著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以想象一下,自然界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只有一叶小舟在江水上静静地漂泊着,只有一个孤零零的老人披着蓑衣在江上独钓。有人说它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有山、有小船、有渔夫,还有江水;还有人说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抒发的是一种悠然自得而又孤芳自赏的情趣。不管它是山水诗还是抒情诗,但我们能感觉到,诗人仅仅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冷清的画面,其实抒发了一种极度失落、极度绝望的人生感喟。类似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它们用词凝练,意境含蓄悠远,诗画合一,形象生动。
学习古诗词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早从《诗经》开始,我们国家的文学就显示出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性特点,而且纵观几千年的诗歌,抒情诗绝对是主流。
人的感情具有相通性,喜怒哀乐,你有我有大家有,我们有了喜怒哀乐就有了表达、倾诉的欲望。为什么人是群居性动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彼此需要着,需要对方的聆听和共鸣。A-?-B,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这种传递需要一种媒介。于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发明了语言。
但其实,有了语言,我们就能彼此很好地交流了吗?其实也不尽然,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认识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字其实难以把感情情绪表达清楚。虽然这样,但似乎也没有比文字更好的工具了,不然也不会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还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
但我们思考一下,难道文字语言真的是只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一面吗?其实不是的,它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一面。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群人他们前赴后继地试图开掘出文字更多的奥秘,这就是诗人。
正是因为他们对语言敏锐把握,才有了诗,从四言到五言、从五言到七言,从古体到四声的发现、到平仄的运用,再到五律、七律,从诗到词,不能不说,这的确是文字具有了最极致的力量、最广阔的生命、最动人的感发。
举个例子:
杜甫的《登高》里面有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同样的情况,换成我们来说,就是:「秋天的叶子凋零了,就像我常年漂泊,孤身一人,多灾多病,爬山也没有人陪,真是悲哀啊!」然后发个朋友圈,多几个赞,那种心里的孤独绝望能有几人体会?
可是读杜甫的这两句,可以读出多少层愁来?
作客是一层愁,常做客是一层愁,
悲秋做客添一层愁,万里做客又添一层愁。
登台,独登台,病中登台,
不仅是病中,而且是多病,
不仅是多病,而且还是百年多病,这一辈子都在多病。
其苦也,其愁也,其悲也,层层叠叠、密密织就。
杜甫用了几个字,仅仅 14字,简简单单、不啰嗦、不絮叨。
而我刚刚发朋友圈那一堆话,数一数,不算标点符号,还有35个字。而且表达的感情极其有限。
这里我必须要引用一下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当中写的一段话:“诗人之所异于常人,是由于他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感动传达出来,使别人甚至是千百年以后的人读了他的诗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感动。而且还不止于此,读者还可以从他的感动引发联想,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生发出新的感动。”并且叶嘉莹先生还给这种感动起了一个名字「感发的生命」。
我想这就是诗词的力量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向来是以其阳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吸引了无数虔诚的追随者,尤其是那些集作者思想、感情、智慧、创造力于一身的千古名句,虽历经千载沧桑仍熠熠生辉,尽管在现代文明的嘈杂与喧嚣中独自起舞,却从未被后人遗忘。
我喜欢诗词,喜欢每一个字所留下的文学内涵,喜欢作者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想象。当我沉浸在诗词的世界时,就会浮现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空灵山水,耳边回荡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时的天籁之音,还有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唯美意境,所有这些震铄古今的千古绝唱,都飞扬着词人的凌云壮志,记载着人世的悲欢离合,传达着文人的喜怒哀乐,渗透着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和对社会的无限思考。
小时候我们读诗是学习,现在我们读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一种情怀。诗词是诗人心中无尽言语的诉说,在他们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各个朝代的繁华与兴衰。它构筑起了我们所有人最牢靠的集体意识,也让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空间取得了最大的公约数。让我们中国在强大的时候彬彬有礼,在弱小的时候坚韧不拔。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有了我们的民族大气磅礴,我们的生活诗意盎然,它是我们每个人的骨气和底气,也是我们每个人文化自信源源不绝的动力。
高晓松曾经写过一首歌,歌词里有一句: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诗,就能给你带来远方,在古诗中你就能领略到中国风景的秀美。
足不出户,你就能通过杜甫笔下的《望岳》一诗,感受五岳之首泰山的巍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通过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一诗,感受天门山江水的汹涌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诗是最美的语言,当你真正用心去研读时,你会发现中国诗词浩如烟海,但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心底情愫的流露,是无尽言语的诉说。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过一句话,几千年来,无论如何改朝换代、礼崩乐坏,但中国还是中国。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没有断绝过。我们每一个人都矢志不渝地认为我们是龙的传人,这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正是来自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所以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从热爱诗词开始。而诗词自古至今都代表了那个时代语言的最高成就,比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梦》里如果没有诗词,至少失去一半的光彩,可见诗词是中国各个时代文学形式的代表,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诗词有多美,中国语言就有多美,这就是诗词的力量,如果把人生看做一场旅行,那么诗词就是最便于携带的精神食粮。
对诗词的理解
对古诗的看法
古诗词有着它不朽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每个人,都应珍爱这一无价的国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中国的古文化,古诗词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它的辉煌灿烂。他的博大、深远、精湛和优美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璀璨的明珠!不但中国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珍爱和钻研着中国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这明珠的核心,不断地闪烁着它那耀眼的光芒。
2、中国古诗词流传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诗人作家的数量、格律的严谨、韵律的优美铿锵和那数以千计的各类词调都是世界各国所从未有过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有着很深的根基以及所具有的强劲的生命力。
3、 诗词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有着优美韵律和深层的意境。只有在不断地深入其内,你才能逐渐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产生共鸣。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通相契的,诗的韵律本身就是一种旋律。同音乐和流水一样,阴阳顿挫,急缓相应。给人以极美享受。同时也换醒了你的 和灵感。
4、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你不但能够享受到它那优美的韵律和精湛的词语,还能体验到诗人内心那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思想,以及他们博学的才华。表现了于极小的空间浓缩极大的心灵感受。令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特别是那种充满豪情的诗,读起来真是心神气爽,胸怀开阔,刚劲有力,使你内心也产生一种互动。有许多名句都是十分严谨的,你想改一个字都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而且往往是用一两个字来表达你能够体验到的一种情景或复杂的感情。
古诗的看法
说句实话,我认为学习古诗以及古代知识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
首先,那都是百八年前的老古董了,与现代人的思想格格不入。
其次,是中国人的一个毛病:老爱往过去看。
我们不都得展望未来吗?干嘛非得朝古代看?
还有,古诗中的观念等方面,大大束缚了人的思想,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几百年前的人们毕竟思想不开放、社会不发达,和我们如今是完全没有办
法比较的。
而且,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就说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最鼎盛的文明。而我们如今如果只学着古代的文学来创作作品,那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了,只能说,我们的新时代是个失败的时代。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怎么才能对古诗的理解更全面
近几年的文学鉴赏题中,对诗歌内容的考查以理解为主,侧重于对关键词语的诠释、对诗句的整体理解、对诗歌意境感悟以及对诗歌主旨意图的体会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测试以评价赏析为主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的特色非常突出,考查时侧重于语言运用的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测试重点涉及到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行文构思、作品风格等多方面一、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分析诗眼,能进入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探究艺术手法所以,阅读诗歌应尽可能抓住诗眼,以求正确把握诗歌这一点,以往注意不够,现在强调它,虽有放马后炮之嫌,但却是很有必要的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在诗句中的诗眼有的有其它的字陪衬,影响我们的视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字古人是从形式上炼字炼出诗眼的,我们则应该结合对内容的理解来抓诗眼诗眼一般不在名词上,若在名词上则必定是名词活用大多数情况是诗眼和关键词往往是在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数词上若单纯地看第三、五字,有时难免会发生错误,如果结合动词、形容词、数词,并从全诗的角度来考虑,抓住诗歌的含义就比较有把握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二、体会意境,从微观上理解诗歌“意象”这一术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历代又多有发展变化,含义不尽一致但也有趋于一致的表述: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心与物的同一,情与景的交融“意象是具体化的一种感受”(艾青语)成功的诗作常常以捕捉、提炼意象为创作的起点对意象的鉴赏,也是高考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如,2002年全国统考题就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提出了与意象有关的问题其所问“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传统意象“意象”和意境,两者的构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诗而论,“意象”则多半指构成全诗意境的较小的组成部分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境界当中自成高格”“写感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意境不仅仅是环境,还要跟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只讲情境,不讲意境,学生容易走偏,答题不准确因此,在诗歌阅读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把握诗歌语言的特性,消除情绪、时空和逻辑的障碍,力求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三、考察环境,从全方位鉴赏诗歌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古诗词主要写自然环境(景物),这是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衬托心情,抒 感,用景物描写衬托暗示感情,或作为感情的某种象征,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使诗歌深厚,含蓄,精炼,意味隽永,余味无穷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去确定意境的基调,去理解,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去感悟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感悟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词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它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词必须真正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
关于“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所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4199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
-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 冬夜兮陶陶,雨雪兮冥冥
-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