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文苑诗词(李伯迁古诗作品三十七首)

文苑诗词(李伯迁古诗作品三十七首)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9-19    点击:  139 次

文苑诗词

网上有关“文苑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伯迁古诗作品三十七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早冬

 唐代: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译文

 江南的十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样可爱。

 寒霜未冻死小草,太阳晒干了大地。

 老柘树虽然叶子黄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样。

 这个时候的我只羡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闲,不知不觉走入酒家。

  满路花·冬

 宋代:张淑芳

 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欲睡难成寐、音书绝。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寒衣弱不胜,有甚遥肠,望到春来时节。孤灯独照,字字吟成血。仅梅花知苦、香来接。离愁万种,提起心头切。比霜风更烈。瘦似枯枝,待何人与分说。

  赏析

 衣襟上的泪痕还未来得及干去,凄凉的雨雪又霏霏而至。眼睛虽犯困,而脑子里是一团糟。处于失眠状态中的她,根本无法入睡。朋友,那种杳无音讯,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感受,你可曾有过?

 凛冽的寒风,肆意呼啸,似乎快要把窗前的竹叶全部折断。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青灯摇曳着微弱的光,映照着她那苍白美丽的脸庞。填完这阙词的时候,想必她那双纤纤细手早已冰凉。

 离愁别绪,从来都是剪不断理还乱。她那颗归家的心,似乎比西风更要猛烈和迫切。在这漫漫的寒冷冬夜,瘦如枯枝的她,找不到倾诉愁苦的对象。唯有那一缕缕袭来的暗香,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又给予了她精神上无比的慰藉。此时,也只有梅花最为懂她了,总是与之相依为命。

 是不是,只有这样的夜晚,一个人才明白思念有多苦?是不是,只有这样的境地,一个人才知道寂寞该有多么地可怕呢?

 作者不仅善于寄情于景来表达她的情思,更有将物人性化的一绝。如“梅花知苦、香来接。“语言精妙,形象生动。富于灵性,情思深远。

 “又是凄凉雪”。人生沦落至此,凄凉的又岂止是雪?北宋诗僧仲殊也说:“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这些看似平淡的寻常之语,实乃作者当时心境使然。

 煞拍的”瘦似枯枝,待何人与分说?”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意境如出一辙,很容易与人的心灵发生碰撞,起到共鸣的效果。

 遥想那千年前的孤独之人哀婉凄苦的神情,宛若历历在目。作者避世此地,虽无人打扰她的清静,可要命的是,身边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在反复读完她这阙《满路花》的时候,那种人世间寂寞飘零之感,真真是直抵人的内心深处了。想起韩愈所说的“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的情形,也大概不过如此。

大德歌·冬

 元代:关汉卿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译文

 大雪纷飞,掩蔽重门,不由得人不断魂,消瘦憔悴得有如江梅而失去往日之风韵。抬眼望去,哪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来理睬与慰问?好一个面容憔悴翘首远望的凭栏人!

  注释

 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大德歌:曲牌名,入双调,共七句七韵。

 断魂:形容人极度悲伤。

 江梅:暗用梅妃之典。梅妃,唐玄宗的妃子,本姓江,因爱梅,玄宗赐名梅妃。韵:风韵。

 那里:即哪里。此句是写思妇遥望远处的景象。

 “好一个”句:意谓思妇在大雪纷飞中倚着楼栏,面容憔悴地翘望远人的归来。凭阑,即凭栏。

  赏析

 这支小令,多半内容反映的是闺中*绝望的心情。开头两句“雪纷纷,掩重门”,点明季节,说年冬腊月,大雪纷飞,造成交通阻塞的困难,远行人就更不易归来了,*不能不为之心碎。在这个时候,要表露*的感情再也容不得半点含蓄,因此第三句接着直抒胸臆,明白写出了“不由人不断魂”的惨痛句子。第四句“瘦损江梅韵”,以梅妃的故事作比,表*妇由于怀念远方丈夫而变得削瘦,失去了往昔的风韵。第五句“清江江上村”,是化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等词句的意境,进一步表现*的孤寂与悲痛之情。第六句“香闺里冷落谁瞅问”,是*发出无可奈何的慨叹。

 小令的重点句则是最后的“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在大雪纷飞,家家紧闭重门这样严寒的日子里,冒雪凭栏遥望远方归人。在漫天风雪中,惟有她依栏远望、凝思,表达思念之情的深沉严冬都*不了。“好”字意义双关,下得非常妙,它似是修饰“憔悴”,用作甚辞,有“很”“太”等意,寄寓着作者深厚的同情,但也有更多的赞赏之意。此句一扫上文所言绝望的情绪,显示出一个*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性格。有此一句,才显出此曲的精妙之所在,它可以使全篇的消沉气氛为之一振。

 此曲在结构上,采用的是前后矛盾对立的写法。前面几句极写*的绝望心情,经彩笔左涂右抹,色调越来越浓,似乎已经绝望到底,而最后一句,则急转直下,一反常态。这样,先抑后扬,更富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冬柳

 唐代: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简析

 此诗的一、二句写柳的地理位置和衰落形态,是静景。诗人住在郊外,不写自己的窗刚好对着一行柳树,而写柳树对着诗人的门窗,显得新奇别致。三、四句转而写动景: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诗人用精炼的笔墨,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有声有色,形象十分生动,让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全诗不仅立意构思新奇别致,而且题材也不袭故蹈常,读者在鉴赏时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特点。

大德歌·冬景

 元代: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译文

 大雪粉白光华,像飞舞的梨花,遮住了郊野三三两两的农家。雪花密密层层的漂洒堪描堪画。看那稀疏的树林上鸣叫着晚归的寒鸦。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

  注释

 双调:宫调名。大德歌:曲牌名。

 华:光彩、光辉。

 黄芦:枯黄的芦苇。

 艖(chā):小船。

  赏析

 大德歌句式为三三五,五五,七五,凡七句七韵,曲题《冬景》是王季思等我《元散曲选注》时加上的,这样文眼更加明晓。

 “雪粉华,舞梨花。”大雪像白色的花海,像缤纷的梨花。古人常用梨花喻雪花,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渔《闲情偶寄》:“花花耐观,雪为天上之雪,此是人间雪”。作者饱蘸着热爱之情,写出了雪

 花的形状和神态。着一“舞”字,说明北风吹紧。作者仰视天空,雪花纷飞,弥漫天际,为下文写具体的景物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北风吹扫,扬起雪粉,烟雾笼罩,仍依稀可辨那拥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庄。此言久久平视之景。“四五家”,作者没有确指,说明烟雾之大,难以辨认清楚,联系下句这是傍晚黄昏时的景色。在此,作者既写出了冬天的特色,又写出了傍晚的特点。

 “密洒堪图画。”“堪”,值得。雪花稠密地飘洒下来,是值得描形写画的。此句总结以上二句,远望烟村雪景,银装素裹。下面三句写近景。

 “看疏林噪晚鸦。”看,那傍晚归巢的乌鸦,在稀疏的树林中正噪闹着,是准备栖息。着一“看”字引起下文。疏林,稀疏的树林,叶落树疏,冬之景也。“噪”,说明乌鸦之多。乌鸦的叫声,引起作者的注意,引起作者无限情思。正因为疏林,所以看得清楚乌鸦。作者在此用景取色是高明的:在白色的底子上只有疏林,再“着”上黑色的乌鸦,使得景物更醒目,更引人注意。黑色为冷色,而乌鸦的叫声很凄惨,显得荒凉,这样就给整个画面带来荒凉之感。

 “黄芦掩映清江下。”“清江”,泛指而非实指,言江水之清。*的芦花倒映在水里,形成一条黄橙色的彩带,给这荒凉环境带来了几分温馨和一丝快意。*为暖色。北风的吹拂,江岸边的黄芦在清江白景映衬下,更显得光彩夺目,摇曳多姿。

 “斜缆着钓鱼艖。”那岸边泊着一叶钓鱼舟,独览着一清江之景。作者勾画出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清远意境。船泊在岸边,说明天气太晚,渔夫已归家,这样使环境更显得宁静。作者摄景“钓鱼艖”,描绘出了人活动的足迹,给荒凉宁静的环境增加了生机和魅力,同时给人以期待和希望。

 这首小令,作者通过对“冬景”的描绘,曲折地表现了元朝文人儒士无限的历世感叹和兴亡之感。大雪纷飞,是冬季的天气特征,冬是一年之末,雪是雨的回归。作者虽将雪喻作“粉华”、“梨花”,而这是以乐景写哀情,饱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取景“噪晚鸦”和“钓鱼艖”,这种酸楚不觉溢于言表。自然界里的乌鸦飘泊了一天,正在聚集归巢,准备度过安宁之夜。而作为人——渔夫,也归家了,唯独作者身在大雪纷飞的茫茫原野中默默地领受这一切,无限凄凉,无限感慨。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而是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思想积累的。由于社会的影响,读书人没有出路,作者长年漂泊在外,生活毫无安宁,自然向往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看到归巢的“晚鸦”和渔夫归去留下的“钓鱼艖”,自然而然想到自己它(他)们有归,为何自己无归?这种诘问是对元政府野蛮种族歧视政策的控诉,同时也为一代文人发出带着血泪凄凉的感叹。作者这种造语取境正如贯么石在《阳春白雪序》中所说:“适如少美恰怀,使人不忍对殢”。

 小令前四句写大雪漫天飞舞的迷离景色,说明野外的扑朔迷离,依稀难辨,远景的衬托,同时*出作者赞叹之情,境界开阔,层次分明。后三句,精心摄取几个近景:“晚鸦”、“黄芦”、“钓鱼艖”一目了然,同时层次清楚:岸上、岸边、水中,三层由高及低,层次清晰,形色鲜明。前四句朦胧,后三句明晰,把朦胧的远景和明晰的近景紧密配合,使得整个画面的空间层次鲜明,而近景中又分三层,富有空间层次感和画面的立体感;白中有寒鸦,一分荒凉;黄芦掩映,色彩富有质量感,给人温馨;渔舟斜缆,安详静谧,给人以想象:雪过天霁,照样下江捕鱼,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整个画面给人种寒而不冽、淡而有味之感,正是件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冬日归旧山

 唐代:李白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注释

 旧山:此指江油境内的大匡山,李白长期在此隐居读书。

 染尘缨:沾满灰尘的帽子。

 芳草平:即芳草坪。

 篁(huáng):竹子。

 雉(zhì):野鸡。

 素鱼:白色的蛀虫。

 素贞:指清操。这两句的意思是要发愤读书,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

 三清:的神仙境界,比喻朝廷。

  鉴赏

 这首诗收录在《文苑英华》、《李太白全集》及《彰明县志》,是李白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旧山”就是大匡山,《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载:“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冬日”,一般学者认为是公元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冬天。

 这首诗首先写冬归旧山的急切心情,再写归山所见景象。虽然时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难掩诗人对旧山的喜爱:万点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爬满青藤的山间小路,依然充满生机。接着近距离描写旧居的荒凉破败。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铺陈描写中诗人难以掩饰的叹惋之情表露无遗。最后诗人表示要重新振作,发愤读书,以求闻达于当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首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铺陈描写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结尾两句收束有力,正是年轻诗人又一次整装待发前的坚定誓言。

  南乡子·冬夜

 宋代:黄升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译文

 冬天的夜晚万籁静寂无声。已近五更时分被子却还是冰冰冷冷。炉中沉香已燃尽,灯光昏暗,孤冷凄清,这样的夜何时才是尽头。窗外也只有那结成的霜花伴着明月。

 孤寂寒冷夜,想着那迎风绽放的梅花也是烦恼的无法入眠的。我在想着梅花而梅花也在念着我,互相牵挂着。起床时看到那玉瓶中的水已全都凝结成冰。

  注释

 稜稜:严寒貌。

 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鉴赏

 黄升是一位的词选家,其词如“晴空冰柱”,今读此词,颇有此感。

 上片写夜寒苦吟之景状。词人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弃科举,遯迹林泉,吟咏自适,填词是他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首词看,即使夜阑人静之时,他还在苦吟不已。起二句云:“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夜,是静极了,一点动静也没有。只有深夜不睡的人,方能有此体会。“稜稜”二字,使人感到布衾硬得好像有稜角一般,难以贴体。至“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二句,词人则把注意力从被窝移向室内:炉中沉香已尽,残灯如豆,昏暗异常,凄清异常。至“只有霜华伴月明”,词人又把注意力转向室外,描写了明月高悬、霜华遍地的景象。五句三个层次,娓娓写来,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稳”者,吟诗尚未觅得韵律妥贴、词意工稳之句也,三字写出词人此时之所为,可称上片之词眼。由于“吟未稳”,故觉深夜寂静被子寒冷,香断灯昏;又由于“吟未稳”,才觉霜华伴月,碧空无边。而“凄清”二字,则烘托了本文的整个氛围,不贯穿整文,随处可以感到。由此可见,词的结构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的。

 下片词人从自己的“吟未稳”联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长夜无眠,词人居然不说自己感到烦恼,却为梅花设身处地着想,说它该是烦恼得睡不成了。此语奇警,设想绝妙。接下去二句说:“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此句点明不仅他在想着梅花,梅花也怜念起他来了。他们竟成为一对知心好友!

 这种构思,确实是奇特异常;这种格调和意境,确实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画了一个山中隐士清高飘逸的风采。它的妙处尤其表现在将梅花拟人化。

 结句“起看清冰满玉瓶”,跟以上两句不可分割,互为联系,词中句断乃为韵律所限。因为词人关切寒夜中梅花,于是不顾自己冷暖,披衣而出,结果看到,玉瓶中的水已结成了冰。至于梅花呢,他在词中未提及,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蕴意深远,饶有余味。如果词人在词中将梅花说尽了,说梅花冻得不成样子,或说梅花凌霜傲雪,屹立风中,那就一览无余,毫无诗意了。由此可见词人手法之高明。

 从整个词来说,晶莹快洁,恰似玉树临风;托意高远,说它的风格如“晴空冰柱”,不是很相宜么?

天净沙·冬

 元代: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译文

 在一个冬天的黄昏,城门一声轻响,一轮新月挂在半空,带着雪的山前水流缓缓。竹子做的篱笆和篱笆内的茅舍,在孤村之中一片安详的和谐。

  注释

 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画角:古代军中用以昏晓报警的号角。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门建有望楼。

 水滨:靠近水的场所。

 淡烟:轻淡的烟雾。

  鉴赏

 这首小令运用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构成了诗的意境。王夫之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白朴的这首小令,在情、景之间,正追求着“妙合无垠”的境界。

 此曲选择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它与《天净沙·秋》的写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写景,全未直接抒发、陈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意蕴,是在对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来的。其二,也都是通过一组自然景物的意象组合,来构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另外,这支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也不是一时一地有特定具体内容的情感,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绪,一种内心状态。从时序上说,《天净沙·秋》写了落日残霞,而这首曲子写的是落日已经隐没山后,新月已经现于天际。从“秋”到“冬”,从“情”到“景”,都是从寥落、凄清进一步发展为悲凉和无望的孤寂。人们或许可以把《天净沙》四首,不仅理解为对季节更替的描绘,而且进一步理解为对情感和人生体验,从欢快而明净到寥落、孤寂之间的发展。这样,这四支曲子所构成的便是内部情感联系的整体了。

冬十月

 魏晋: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

 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

 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

 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注释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十月。

 徘徊:往返回旋;来回走动。流连;留恋。

 肃清:清扫。形容天气明朗高爽。

 繁霜:繁多的霜雾。浓霜。

 霏霏:飘洒,飞扬。泛指浓密盛多。

 鹍鸡:大鸡。鸟名。似鹤。凤凰的别名。

 鸷鸟:凶猛的鸟。如鹰、雕、枭等。

 潜藏:潜伏隐藏。

 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罴,棕熊,又叫马熊,毛棕褐色,能爬树,会游泳。

 窟栖:窟穴里栖止。

 钱镈bó:两种农具名。后泛指农具。借指农事。钱,铁铲。镈,锄一类的农具。

 农收:农作物的收获。谓农事终了。

 积场:囤积在场院。

 逆旅:客舍;旅馆。旅居。

 整设:整理设置。以通:用以通商。

 贾商:商贩。贾,作买卖的人;商人。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商,行商。行走在外的商人。

  赏析

 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鹍鸡”,鸟名,形状象鹤,羽毛黄白色。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鹍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中四句写人事。钱、镈,两种农具名,这里泛指农具。“逆旅”,客店。农具已经闲置起来,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朱乾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乐府正义》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本诗的作意。

昼夜乐·冬

 元代:赵显宏

 风送梅花过小桥,飘飘。飘飘地乱舞琼瑶,水面上流将去了。觑绝似落英无消耗,似那人水远山遥,怎不焦?今日明朝,今日明朝,又不见他来到!

 佳人,佳人多命薄!今遭,难逃。难逃他粉悴烟憔,直恁般鱼沉雁杳!谁承望拆散了鸾凤交,空教人梦断魂劳。心痒难揉,心痒难揉。盼不得鸡儿叫。

  译文

 美人啊美人,真是薄命。这一回,真难摆脱,难摆却那花容月貌憔悴消瘦。这样音讯全无鱼沉雁杳。活生生拆散了鸾凤的情交,白白地让人魂牵梦绕。心痒痒倍受煎熬,心痒痒备受煎熬,只盼着雄鸡早早啼叫报晓。

  注释

 琼瑶:形容雪花白如美玉。

 觑艳:望断,极目望去。落英:落花。消耗:消息,音讯。

 粉悴烟憔:意为懒施粉脂,形容憔悴。

 直恁般:就这样。

 鸾凤交:比喻夫妇、情侣的友谊。

 

李伯迁古诗作品三十七首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魏晋陶渊明《杂诗》

译文: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劝学》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3、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唐代王贞白《白鹿洞诗》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并不是道人过来嘲笑,周公的精义孔子的思想教导投入钻研中。

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代朱熹《偶成》

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代钱福《明日歌》

译文: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我的一生都在等待明日,什么事情都没有进展。

求表现事物纷繁、扰乱人心的古诗词,谢谢

作者简介李伯迁,男,80后,贵州仁怀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青少年书法报仁怀工作站站长,仁怀市作家协会会员,仁怀诗词文苑执行主编。有作品在纸刊和微刊发。

沧海茅庐饮酒

作者:李伯迁

中秋抚素琴,节后尚余音。

众艺连杯醉,投壶把酒斟。

国酒茅台赞

作者:李伯迁

闻名万里流,远誉震灵州。

宙外天仙客,觞行八际游。

为爱女作生日寄怀

作者:李伯迁

历岁应深知,移樽我作诗。

爹娘身健壮,为尔赋新词。

幽兰居

作者:李伯迁

瑶林山墅外,暮雨伴清音。

向日幽兰室,馨香沁客心。

望月

作者:李伯迁

南窗望月灵,太漠亮孤星。

把盏邀神女,乘风降露庭。

幽兰

作者:李伯迁

青岚映月明,太廓更凄清。

玉室兰烟蕊,清馨布满盈。

夏日叹

作者:李伯迁

旱象盖邱园,迁延断澧源。

黄禾瓜萎绝,上雨续含元。

沧海茅斋赏月

作者:李伯迁

茅斋展诵程,冷字意淹明。

攒倚窗观月,璇穹放晚晴。

美女篇

作者:李伯迁

今宵是俶晨,月下会佳人。

异彩幽姿俏,花仙掩映身。

黄家彬先生贤郎升学赞

作者:李伯迁

贤郎课业成,榜上有佳名。

九液同斟尽,欢欣我请行。

夜读唐玄宗杨贵妃爱情史抒怀

作者:李伯迁

玄宗宠盛长,爱恋入兰章。

罄尽平生志,甘于为点妆。

七夕

作者:李伯迁

清秋日渐凉,景美溢馨香。

镜览娥妆俏,琼梳赠敝房。

七夕

作者:李伯迁

高秋渐入凉,丽室更衣裳。

浄饰轻妆妙,簪梳赠尔忙。

即景

作者:李伯迁

冷月荡幽情,流云海上生。

举头知梓里,漏夜露虚明。

戊戌兰月十四日与潘柳钢夫妇畅饮

作者:李伯迁

右客自湘来,轩间把酒开。

施行觥使令,品量自斟裁。

登高

作者:李伯迁

望远上高台,凭临誓绝埃。

醯壶斟泻满,隐志此时栽。

母先炯先生《岭南诗草》诗集果成赞

作者:李伯迁

独善任心清,骚章亦果成。

通精诗律韵,史册载其名。

即景

作者:李伯迁

春来柳叶开,是那软风裁。

老叟江中钓,山阶满绿苔。

黄果树瀑布赞

作者:李伯迁

沸泻万江流,蜚声震九州。

珠帘遮望眼,肆览上高楼。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乡风酒赞

作者:李伯迁

宴饯翠樽前,珍馐抵万钱。

乡风斟满饮,自道赛神仙。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怀庄酒赞

作者:李伯迁

誉盖满神州,香飘万里楼。

怀庄千日酿,独醉不言愁。

菊花

作者:李伯迁

月下菊花开,清香扑面来。

此间藏绝句,怪我是凡胎。

月下独酌

作者:李伯迁

今逢墨菊开,月下暗香来。

仄径丛幽茂,樽前道妙哉。

暮江吟

作者:李伯迁

暮色荡兰舟,江中异客游。

金樽盛满月,水面见高楼。

沧海茅庐饮酒

作者:李伯迁

觥秋月满楼,一尔绪新愁。

异客思乡社。移樽亦颤悠。

李春景先生摄影作品赞

作者:李伯迁

好似那金仙,缘何见眼前?

只因春景秀,就此赏岚烟。

祭水大典

作者:李伯迁

登高望鹤楼,缘何几多愁。

酝户三千万,声乡不罢休。

戊戌重阳正值菊节

作者:李伯迁

重阳望驿台,菊压竹篱开。

仄步通幽径,馨香扑面来。

沧海茅庐饮酒

作者:李伯迁

恰限秋霜籁,天高挂月明。

窗前斟菊醴,誓把俊雄平。

他山有玉

作者:李伯迁

岚烟入玉丛,转滚上苍穹。

不是灵台处,缘何沆瀣融。

他山之石

作者:李伯迁

远看迸烟峰,天仙现影踪。

山溪栖磬石,欲似那神龙。

新晴野望

作者:李伯迁

秋山鹤雾凝,玉叶咏诗乘。

皓露栖萝蔓,风吹气蜚腾。

夜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赞

作者:李伯迁

猎鹿束群雄,千秋盖世功。

一秦平六国,九伐射关弓。

哭金庸

作者:李伯迁

扬名列物宗,史笔载金庸。

绝代书香客,云游避九冬。

戊戌菊月秋游抒怀

作者:李伯迁

九月菊花香,幽芳浸雾裳。

村深枫叶落,古道更荒凉。

戊戌年菊月倪进祥射击获奖赞

作者:李伯迁

豹旅靶牌旁,恩师决赛忙。

诗章轻夺冠,射击更辉煌。

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机关全体干部手枪射击比赛中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作者:李伯迁

千霜奉至尊,殉道震乾坤。

礼乐诗书易,春秋世永存。

注:《礼》《乐》《诗》《书》《易》《春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作者: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⑤,欲上青天揽明月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⑦。 注释 ①.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一解作族叔李云;一解疑为李姓而名叔云者。 ②.酣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汤,刘真。 ④.小谢:指谢朓。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清发:清秀俊爽。 ⑤.逸兴:超脱飘逸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⑥.览:通"揽",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⑦.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编辑本段后人评价 此诗特具太白神韵,前人称其"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明崇祯三年版严沧浪、刘会孟评点《李太白集》载明人评语);"兴起超忽"(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雄情逸调"(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九)。《唐宋诗醇》卷七云:"遥情飚竖,逸兴云飞,杜甫所谓'飘然思不群'者,此矣。千载之下,犹见酒间岸异之状,真仙才也"。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前四句"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言日月如流,光阴如驶已去之。昨日难留,方来之忧思烦乱,况人生之聚散不定,而秋风又复可悲乎!当此秋风送雁,临眺高楼,可不尽醉沉酣,以写我忧乎?"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前人多以'蓬莱'诸句为赞美李云之语,误。'蓬莱文章',《文苑英华》作'蔡氏文章',蔡氏当指蔡邕。邕曾参与《东观汉记》之撰述,其史笔不在班固之下,其文辞犹且过之,所上诸疏议,切中时弊,光焰照人。……此诗于文章独标东观,而初稿或作'蔡氏',盖有感于邕之事欤?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虽在季世,卓越千古。小谢亦以旷世逸才,不得其死。白于南朝三百年间多次标举小谢,既因其才难得,亦哀其志未酬。'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忧愤至极而又无可如何,故唯有散发弃世。" 评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朓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游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身份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报国无门之苦闷情怀。通过对蓬莱文章、建安风骨、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的赞美,在历史的深处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范型。而以此与烦忧现状作鲜明对照,更激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那样的无从消解的情感冲突高峰。此外,诗中采用时间穿插的艺术结构,强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效果,而且对于“昨日”、“今日”之时间阶段性特征,皆以“弃我”、“乱我”为衡量标准,尤可见自我中心地位。 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他说:“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恼忧愁”,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诗并没有延续着写烦说忧,下面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朓,为把谢朓和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谢朓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朓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想到这里,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呼喊。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当然,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追寻自由的幻想,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来了!所以,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道: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与<<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览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学习这首诗应弄清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如天宝初年李白之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



寻找古诗词

月下独酌

摘自 T4帝国 月影幽幽 2002-04-1017:01

>

有关青春奋斗的古诗词有哪些?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魏晋陶渊明《杂诗》

译文: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劝学》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3、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唐代王贞白《白鹿洞诗》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并不是道人过来嘲笑,周公的精义孔子的思想教导投入钻研中。

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代朱熹《偶成》

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代钱福《明日歌》

译文: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我的一生都在等待明日,什么事情都没有进展。

关于“文苑诗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4090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