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诗词中区别天气与气候(初中《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及翻译)
-
如何从诗词中区别天气与气候
网上有关“如何从诗词中区别天气与气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中《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及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诗词中体现的我国的气候差异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古诗词中,与气象气候有关的占了一定比例。地理教师如能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古词来说明气候的差异与变化,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气候的南北差异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前两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诗中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可以看出,北方冬季风来得早且来得急,北方冬长夏短。八月(阳历9月份)北方就处于冬季风的控制之下,所以雨季也很快结束,雨带被冬季风推到南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显然是一次快行冷锋过境形成的天气特征。
北方冬季长而严寒,南方的情况如何呢?白居易的《早冬》里说:“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意思是说:江南的十月(阳历11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样可爱。寒霜未冻死小草,太阳晒干了大地。可见江南是长夏短冬、冬季较暖的气候特征。
苏轼在宝鸡前往四川的路上作有《石鼻城》,其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的句子。竹子是亚热带地区的典型植被,气候寒冷的北方是难以见到的。这也反映出同一时期气候的南北差异。这种差异在初唐诗人张敬忠《边词》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种差异在初唐诗人张敬忠《边词》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诗中写道:“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里所说的“五原”,据有关学者考证,即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五原的春天比长安来得迟,二月(阳历3月)那里的垂柳尚未展叶;五原县“河畔冰开日”,长安的花却已经落了。由两地物候对比可以看出,两地气候因为两地纬度位置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体现了由赤道至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气候的东西差异
王之涣《凉州词》的最后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几乎妇孺皆知。这里所说的“春风”应理解为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因为玉门关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过于干旱,因此杨柳难以生长。这反映了我国自东向西由于降水的减少造成自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特点。
现代著名诗人邓拓有“一入川西面目新,平原冬望绿如春”的诗句,反映出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四川盆地因四面环山,特别是北有高大的秦岭和大巴山之阻,使得冬季风和寒潮难以影响到该地,该地1月份均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3~4度,即使是冬季也温暖如春。气候影响到农业生产,所以出现“平原冬望绿如春”之景。
三、气候的垂直差异
气候的垂直差异在古诗中不少反映。如唐朝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中的诗句:“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序》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均说明山上与山下的气候差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这里的“天山”指的是祁连山,山顶常年积雪,全年皆冬,但山坡上由于气温明显高于山顶,且有一定的地形雨,因而有不少郁郁葱葱的森林。这些诗句对讲解自然地理现象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四、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差异
唐朝刘元载的《早梅》中有诗云:“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诗人借梅花来表现出山南温暖,而山北寒冷。这是北半球温带山区的普遍规律。因为一方面,北半球山脉的南坡为向阳坡,而山北为背阳坡,造成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阳光照射明显好于北坡,气温高于北坡。另一方面,我国东部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东部绝大部分地区深受冬季风的影响。冬季风不同于夏季风,它来势强劲,一次寒潮常常可以扫过几百万平方千米,甚至上千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但是,冷空气气冷而重,因而所能到达的高度非常有限,且在南下的过程中,边流动边分散,越向南方,厚度就越来越薄,一些较高的山脉常常成了它过不去的“坎”,必先要停留一段时间,或等到新的冷空气加入后,方可越过或绕过山脉继续南下。越过山脉后的冷空气势力大大减弱,且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明显。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大部分山脉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气温明显高于北坡。
五、气候的古今差异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5000年来我国气候经历了4个冷暖交替的时期,其中,第三次的温暖时期是在7世纪~9世纪的隋唐时期。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当时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柑橘都能长生。8世纪,梅树生长于皇宫。9世纪初,西安还能种梅树。10世纪~12世纪为第三次寒冷时期。公元111年太湖全都冻结。杭州当时降雪时期被推迟到4月上旬。
唐朝诗人张籍所作《成都曲》诗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热。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诗中所说的“锦江”是成都市的一条河。荔枝是一种典型的亚热带水果,其对寒冷气候的抗御能力很差。据研究,在越冬期间,荔枝最多只能抗御-4℃的低温。而今天四川盆地的荔枝栽培地区主要在川南长江和金沙江河谷相连的一些县。由此可以推测,成都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暖和,适宜荔枝生长。
北宋诗人苏轼有“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的诗句。意思是说四川的荔枝多出于嘉州,而往北到眉山就屈指可数了。四川眉山以北60千米的地方。眉山都难见到荔枝,位置更北的成都就更见不到荔枝了。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的气候较唐代有变化。上图中显示,宋代正好处于比较寒冷的时期,气温比温暖的唐朝时期低,比现在也低。
宋代诗人陆游不知道气候的这种时间上的变化,认为张籍并未到过成都,《成都曲》这首诗只是他杜撰出来的。理由是苏轼的诗句:“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他知道苏轼是四川人,诗中说成都之南的眉山没有荔枝应当是真实的。那么,张籍的诗就是想当然了。知识广博而又治学严谨的竺可桢经研究发现,诗人白居易在四川的忠州作过不少咏荔枝的诗。其中《种荔枝》写道:“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他认为,忠州与成都位于31°N附近,当时白居易能够“自向庭中种荔枝”,那么,张籍在成都看到“新雨山头荔枝熟”是完全可能的。
六、气候的四季变化
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的诗篇所占比例最高。例如,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岛。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非常准确地反映出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十分短暂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前一句非常生动地描绘出梅雨季节里阴雨连绵、雨声蛙声连成一片的自然景象。诗中的“家家”“处处”反映出梅雨范围之广。每年梅雨的情况不一,出现的时间和长短有时相差很大。梅雨期最长年份可达两个月,而有些年份则可能没有,形成空梅。南宋诗人曾畿在《三衢道中》中写道:“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说说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夏季是同纬度地区除沙漠以外最炎热的地方。这在古代不少诗句中都有所体现,如“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这几句诗不仅写出了夏热,同时也道出了夏季昼长夜短的规律。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唐朝王毂在《苦热行》中把炎夏比作“洪炉”等等。最直白的要数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的句子:“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从这些句子里不难看出,我国东部夏季是何等炎热,还可以看出南北普遍高温的规律。从有些诗句里还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容易形成干旱灾害。
能反映我国秋天天气特征的诗句也不少。唐朝刘禹锡的《望洞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此外,他在《秋词》里有这样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王勃有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诗词写的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多“秋高气爽”的天气特征。进入秋季后,北方广大地区雨季基本结束。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一次次南侵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天空中的云雾减少。与此同时,我国地面主要受冷高压的控制,地面热低压逐渐消失。而高空副热带高压的南撤一般缓于地面高压系统南移,这使高低空同受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仅不利于云雨的形成,而且大气中的尘埃也被下沉气流带了下来,正所谓秋高气爽、天朗气清。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不仅夏热,而且冬天气温特别低。因为气温低,降水在很多情况下会以降雪的形式出现。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白居易《夜雪》中这样描述:“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作于公元816年,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省xx市)司马。xx为亚热带地区,冬季时有如此之大的雪,气温如此之低,这在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地区是罕见的。足见我国冬季之冷,大陆性气候之强。
这些蕴涵着丰富地理知识的诗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引用,可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从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时甚至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及翻译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怆然而涕下。
(2)赏析: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译文:烟雾笼罩着水面,月光笼罩着沙岸,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酒楼里的人们还在寻欢作乐,那些卖笑的歌女浑然不知亡国之痛,隔江还唱《后庭花》。
(2)赏析: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1)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2)赏析: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译文: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此中当自有真意,要辩论已忘言
(2)赏析: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译文: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2)赏析: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9、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初三古诗赏析技巧
山中杂诗(南朝) 吴均
山际①见来烟,竹中窥②落日。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翻译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竹里馆(唐)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翻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赏析(一)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自“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至此段,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第182页,作者陈邦炎。我们不应该引用别人文章而不加出处,这是对作者起码的尊重,也是为文起码的原则)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绝句之一。
我们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稽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显然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不也像诗人一样吗?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我们读着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
出处《李太白全集》卷八
体裁及格律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注释:
1渝州:今四川重庆一带。
讲解: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诗人。
译文 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
5.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虽连用五个地名入诗,但并不呆板,仍给人一种流畅之感。可见李白诗思之随机触发,天才流溢。《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简、洁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译文第一种: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勾起我的思乡之情吗?
第二种: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阳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注释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3.玉笛:精美的笛。
4.故园:指故乡,家乡。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
(一)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二)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逢入京使
1.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下简称刘《笺》)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4.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5.凭:托。6.传语:捎口信。7.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是什么
天气与气候的时间长短不同:天气是短期内的,以天、小时等为单位变化;而气候的周期更长,通常是30年或更长时间,是一段时间内可预测的平均天气。天气是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一个标准气候计算时间为30年。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天气忽冷忽热注意事项
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大风时刮,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活跃,重庆市民外出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特别是儿童、孕妇、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等抵抗力较差者更要注意。此外,踏青时应避免过度疲劳、时间太长,尽量不要在外过夜,最好带上一些防治感冒的药物。
游玩时还要预防腹泻。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外出时最好携带有密封包装的食物,尤其是肉类食物。打开包装的食物应尽快吃完。在外野餐前最好洗干净手再进食。
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天气和气候都是用来表述大气的运动状况,但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的大气运动状况,而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如:长江中下游在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潮湿的梅雨天气就是当地的气候特点。天气中的短时间可以是一天、几天、一月、一年或是几年,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天气好、这个月的天气好、今年的天气好、这几年的天气比较好,但不能说今天的气候好或今年的气候好。而气候是一个地方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所表现出的特征。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区别一、释义不同:
天气:
1、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云等的情况。
2、指时间;时候。
气候:
1、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海拔、地形等有关。
2、比喻动向或情势。
区别二、用法不同:
天气: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扩展资料
一、天气的近义词:
1、气象[ qì xiàng ]
解释: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
引证: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没有高山不显平地……( 闯王 )才是打江山的气象。”
2、天色[ tiān sè ]
解释:天空的颜色,借指时间的早晚和天气的变化。
引证: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天色不早了……少陪你了。”
二、气候的近义词:
气温[ qì wēn ]
解释:空气的温度。气温的高低直接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高度的大小决定,同时还受气流、云量、地形等条件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段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它们的区别是: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具有即时性、易变性,气候相对来说较为稳定,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和稳定性
关于“如何从诗词中区别天气与气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3695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 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
-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
-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
- 何计长来此,闲眠过一生
-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
-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