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吟诵方法口诀(怎样诵读古诗词和四声五度标记法)
-
古诗吟诵方法口诀
网上有关“古诗吟诵方法口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怎样诵读古诗词和四声五度标记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根据曲调,由声入境
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
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圆,感受韵味
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
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怎样诵读古诗词和四声五度标记法
要依据语音、节奏和语气规律才有韵味。
古诗诵读时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
掌握好语速,字正腔圆带停顿,带韵味。细心体会就会声情并茂朗诵好古诗词。
五言律诗朗诵节奏:
朗诵五言诗如果将其划为三个语节,即“二二一”格式,也是可以的。但就词义和诗句意思,内容来说,将其划分为“二三”格式更为合理些。如假若将“返影入深林”处理为“返影/入深/林”。“粒粒皆辛苦”处理为“粒粒/皆辛/苦”。这样一来,容易给人以隔断感,特别是“入深林”“皆辛苦”这类句子,把“深林”、“辛苦”隔断,诗意不清,诗味也嫌不足。
如果将五言诗划分为两个语节,即“二三”格式,如“返影/入深林/”;“粒粒/皆辛苦/”那么,在朗诵时有利于对各个诗句的具体而灵活的处理,能够增强诗味,可以更好地体味诗情,展现诗的意境。
如何把握古诗文朗读的节奏
“五度标记法”
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画一条竖线,分作四格五度,表示声调的相对音高, 并在坚线的左测画一条线,表示音高升降变化的形式。 根据这条线的形式,制成五度标凋符号,有时也采用两位或三位数字表示。
表示相对音高,通常的做法是用“五度标记法”。先用一根竖线作为比较线,分别为四格,分别表示“高、半高、中、半低、低”五度,依次用“5、4、3、2、1”来代表。然后在比较线的左边用曲线或直线表示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升降幅度。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普通话的四声如书所示: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节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一般来说,有几种调值就可以归纳为几个调类。普通话有四种不同的调值,所以也就有四种不同的调类。
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为简洁起见,可以放在一个表里来说明。
如表1--5所示:
调类 调 值 例字 标调示例
阴平 55 高 gao[kau55]
阳平 35 麻 ma[ma35]
上声 214 考 kao[k'au214]
去声 51 字 zi[ts'51]
阴平调高而平,即由5度到5度,调值为55。因此阴平调又叫高平调或55调或第一声。
阳平调由中到高,即由3度升到5度,是个高升的调子,调值为35。因此阳平调又叫高升调或35调或第二声。
上声调由半低音先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即从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是先降后升的调子,调值214。因此上声调又叫降升调或214调或第三声。
去声调由高音降到低音,即由5度降到1度,是个全降的调子,调值为51。因此去声调又叫全降调或51调或第四声。
普通话的四个调类是从古汉语的声调系统演变来的。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也就是有四个调类,后来又以声母清浊的不同为条件发生了分化,凡是古清音声母的字的声高为阴调,古浊音声母的字为阳调,这样演变为四声八类,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演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共“四声”。
朗读技巧之朗读诗词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一、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做好停顿。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正确的朗读节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如:可以一战。“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如还有:(1)、若夫/霪雨霏霏。(2)、其/如土石何?(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追先帝之殊遇。(5)、故/君子有不战。4、“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例如:余闻之也久。此句朗读时的节奏是:余闻之也/久。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5、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1)后/狼止而/狼又至。(2)人不知/而不愠。(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1)恐/前后受其敌。(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四、根据文意,做好停顿。例如:1、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坐”,即“像狗一样”。这句话朗读时的节奏为:其一/犬坐/于前。类似的还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五、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2、捕蛇者/说。3、陋室/铭。4、爱莲/说。5、出师/表。6、马/说。7、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诗词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朗读技巧之朗读诗词,欢迎借鉴参考。
一、格律诗的朗诵技巧
一般意义上的格律诗,指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格?是格式,?律?是声律,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格律诗对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诗的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排律:也叫?长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长达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言的很少。
绝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之意。绝句也分五言、七言。五言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1、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几种格式。?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和?阳平?。?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人声?。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诗歌的平仄交错,可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之和谐悦耳、音韵铿锵。
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一联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绝句不讲究对仗,用不用对仗都可以)。对仗的种类有很多种。
押韵,指把同韵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对句?的句尾处)押韵不止是律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也是一般诗歌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
总之,格律诗讲究平仄,注重对仗,注意押韵,有自己的声律美和形式美。2、2、格律诗的朗诵要划好语节。
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
语节,相似于音乐中的节拍,每一语节中字数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数少,其疏密度就大,这就形成了语流速度的不同。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它们都体现在语节上,而语节的存在正是格律诗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格律诗有不同的语节划分。
因此,划好语节就成为朗诵格律诗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的划分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而?七言诗?则比五言诗增加一顿为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实际上,格律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与?顿?相结合的,在顿与顿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语节。照此说来,我们无须再自划语节了,按照以上划分规律不是可以了吗?诚然,照此规律朗诵是可以的,它可有较强的韵律感、品味感与吟诵感,有时,还可有力地点指诗眼。但有时会破坏诗句中语义的完整性。因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些诗可以减少顿数,将五言诗改为一顿,将七言诗改为两顿。这样,可以使诗的末尾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更清楚。
例:李白的《静夜思》可划分为两种: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例:《早发白帝城》
(一)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五言诗和七言诗究竟划分为哪一种更合适,可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可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义,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尤其在诗句的最后三个字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时,就更需要用此种划分法来朗诵,否则会因形害义。
3、押住韵脚
在诗句末尾韵母相同的字称为韵脚。马雅可夫斯基曾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子的。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押韵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韵脚难称格律诗。韵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重要条件。
例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二、自由诗的朗诵技巧
自由诗是现代流行的一种新诗,其字数、句数、行数、段数、平仄和音韵均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节奏,大致押韵,朗诵时应注意几点:
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诗歌一般融合着饱满而丰富的激情,艾青说?:对生活所引起的丰富的、强烈的感情是写诗的第一条件,缺少了它,便不能开始写诗。?一首诗感情总有一定的倾向,要么雄浑、豪迈,要么哀惋、悲伤;要么喜悦、欢乐,要么愤慨、恼恨?,这就形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例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是一首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篇,它以一种民谣的形式,倾吐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2、理清诗的结构层次。
把握基调后,要进一步对诗歌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分析,理清其情感变化的层次。
例如《乡愁》这首诗采用了我国民族层层窄窄矮矮浅浅分别递进、对比互衬的写作方法修饰着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短短的十六行诗就有八个?头?字,显示出鲜明的节奏感。
3、、运用想象,展示诗的意境。
诗歌是以最简洁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并通过典型画面激发读者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朗诵时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加之明朗的思想,饱满的激情,便会展现出?景抒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生动形象。
例如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意境雄浑而奇丽,朗诵时,我们要通过或轻或重,或抑或扬,高昂豪迈,迂回缓荡的技巧声声传情,步步入境,从而把诗中那种雄浑意境缤纷的形象展示给听众。
4、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富于音韵美的诗的语言节奏是由舒展的音节、恰当的停连、变化多姿的语气共同构成的,把握节奏就是要对诗行中的音节进行恰当的划分,以充满变化的语调表现丰富、具体的感情色彩。
例:《天上的街市》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天上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亮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优美的语句展示着美妙无比的空中幻景,五颜六色,奇光异彩,轻松而舒缓
的节奏给听众带来无比美好的遐想,朗诵前要细细品味,渐人意境。
例:《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
有啥秘密,瞧呀,瞅呀,
引逗得你哟 夜晚低着头?
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练习:
一、分析并朗诵下列格律诗。
1、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3、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分析并朗诵下面一首自由诗。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唐诗的朗诵技巧
《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关于“古诗吟诵方法口诀”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3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