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求诗词背后有趣的小故事。(有点启发的)(有趣的古诗故事?)

求诗词背后有趣的小故事。(有点启发的)(有趣的古诗故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05    点击:  213 次

求诗词背后有趣的小故事。(有点启发的)

网上有关“求诗词背后有趣的小故事。(有点启发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趣的古诗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汉朝建立以后,经文景之治,至武帝刘彻时,国势强盛起来。然而,位于北部边疆的匈奴,那时也兵强马壮,经常侵犯边关,掠夺人口、牲畜,甚至一度占领了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及祁连山一带),严重威胁着长安及中原腹地的安全。为此,汉朝对匈奴展开了酷烈的征战,迫使他们退到大漠以北。

公元101年,苏武41岁,奉命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前往匈奴。

任务本来已经顺利完成,却不料被部下牵累,苏武被扣匈奴。饥饿时以冰雪充饥,寒冷时与羊群为伴,在极北的贝加尔湖的边缘,经过了19年的牧羊生活以后,苏武终于得到匈奴新王的允许,准他回国。到了那时候,苏武的头发已全白了,而他的代表团团员,死的死,降的降,只剩下9个陪他归故乡。

天淡夜凉。

快要天明了,夜色已残,单薄的好似渐落的月光。

苏武再看了妻子一眼。

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包括出使匈奴,包括你要快乐,包括,等我回来。

妻,在怀里,无言的沉默。好像自从在一起以来,就一直这样了。

其实,为出使匈奴的事,这一段时间忙碌不堪到了极点,明天天明的时候,使团就要出发了。

这一夜,终于将要完结了。

苏武搂紧了妻。

妻的青丝,那麽柔软的铺过来,柔软了苏武的眼也柔软了苏武的心。

这一去,前路漫漫。匈奴实在是太遥远也太凶险了,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我走了之后,无论结果如何,你都要好好的活下去,快乐的活下去。

你能快乐,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了。

妻更紧地抱住了苏武。

模糊的泪光,只看见妻一样含泪的样子。

大人,请上路。

长亭边,古道,芳草萋萋而迷离。

苏武,再也没有回头。

妻,打开了最后一瞬,丈夫留在自己怀里的锦帕,十个字,直直的扑面而来。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

想到过长离,想到过死别。

可是,没有人能想到,这一去竟是那样漫长,竟是19年的时光。

苏武回来了,须发尽白。

妻,也已经不是当年,青丝斑驳。

十九年后的苏武,在塞外,有了自己的妻和子;19年之后的妻,也有了自己的家。只不过,都不是曾经的家了,不是曾经的他。

或许,在心里在记忆的深处,他们都没有改变对对方的爱。只是北国天寒地冻的绝望和孤单,无数次濒临死亡的遭遇,即使是铁石,也需要那一点点人心需要的温暖吧;只是天长日久的等待,一天一月一年,死讯传来,谁能没有一点黯然。

曾经盼望归来。一年,又是一年。

在希望成为绝望之后,谁,能抵挡时光的强大,岁月的孤单。

他们,都老了,早已不是当年。十九年的光阴,耗尽了他们曾经的爱和思念。

那一尺尺素,还在吗?即使还在,那尺素,也不再洁白如同当年。

那一句生生死死的誓言,仿佛还回响在那一天。

很多时候,爱情,很多时候,只存在于时光之外,现实之外。

有趣的古诗故事?

1: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故事 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情趣生活。两个人在茶余饭后,随手觅得一本书,翻开一页,问着对方某事某人出自何书何句甚至何页,输者,直接泼茶于其胸间,茶香伴着亲昵,雅致而不流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纳兰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此典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她丈夫是金石学家。

2: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纪晓岚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纪晓岚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纪晓岚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纪晓岚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3: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老夫少妻,生活肯定不和谐。有个年迈的七旬的老宰相,续弦娶了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夫人,生活很难让年少的妻子满意,这少夫人安耐不住寂寞,暗中与书童勾搭起来。 一个中秋夜,老宰相外出回家,听屋里传出一阵男女调笑之声。他躲在窗下偷听起来。“看你像面团儿似的!”“看你像粉团儿样。”“你那老夫子哩?”“就像一颗枯焦的老干葱!”宰相越听越生气,忍了又忍,到别屋睡去了。 第二天,宰相摆上月饼,水果,叫来小夫人和书童,要他们吟诗作对。宰相先吟道:“八月十五日正东,忽听屋内笑甜声。面团伴着粉团乐,外头亮了老干葱。”小夫人一听宰相知道了,并不害怕,索性对了一首:“八月十五月正西,功夫休掉少年妻。活着虽然在一块,死了还是别人的。”书童见这事露馅了,心头不免有些害怕,忙向主人赔罪,也吟了一首诗:“八月十五月正圆,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把小人怪,从今以后不再犯。”

5:宋代文人陈季常有些怕老婆,好友苏东坡为了嘲笑这位自称“龙丘居士”的惧内先生,写了一首有趣的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说空谈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诗中采用了幽默夸张的手法,把陈季常怕老婆的模样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喷饭。把悍老婆称为“河东狮子”也是形象的首创。从此后,“河东狮”便成了“恶老婆”的代名词。

某年,某月,某日

小红和小明来到中国的学校,暂读一会儿书。

一位山东籍的语文老师给他们报陆游的《卧春》这首古诗。

要求学生听写出来。

聪明的小明当然听的出山东籍的语文老师报的真正的是什么。

而且他本来就背过这首诗。

但天生脑细胞就不足的小红可是伤透了脑筋。

在老师报了一遍后。

小红问小明:“小明,你知道这首古诗怎么默吗?”

小明对小红悄悄地说了一遍,但小红就是听不见。

当她再听了一遍老师说的以后,她突然明白了。

奋笔写下:

《我蠢》

俺没有文化,我智商很低。

要问我是谁,一头大蠢驴。

俺是驴,

俺是头驴,

俺是头呆驴。

写完了她还奇怪老师怎么给他们默这首“古诗”。

交上去后,老师给了她一个大叉叉。

因为,

原文是这样的:

《卧春》

暗梅幽闻花,

卧枝伤恨底,

遥闻卧似水,

易透达春绿。

岸似绿,

岸似透绿,

岸似透黛绿。



谁知道一些简单的古诗背后的故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作背景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3]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里说:“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作者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1]

请列举出三首以上古诗背后的故事

  1、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

  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

  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

  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

  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

  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

  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

  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

  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

  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

  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

  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

  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

  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

  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一边叫门,他一边猜

  想,出来开门的必然是一位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风雅的老翁。吱呀一

  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

  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他再次说明

  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

  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

  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

  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的书桌上正搁

  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这样充

  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

  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

  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

  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

  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

  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

  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

  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

  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

  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

  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

  “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

  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都强烈地

  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

  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

  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

  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着名的游春

  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

  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

  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

  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

  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

  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

  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

  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

  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

  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的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

  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

  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

  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

  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

  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

  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

  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

  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

  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

  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

  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

  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

  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

  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

  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

  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

  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

  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

  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

  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

  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

  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转念又想,

  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

  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断地问:伊人

  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

  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

  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

  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

  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

  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

  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老汉一听,

  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

  明原委!”

  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

  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

  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

  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

  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

  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

  道不是你杀了她吗?”

  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

  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

  **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

  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

  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

  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

  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总之,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

  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

  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就

  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

  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

  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但这

  父女始终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

  因故获罪,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

  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

  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

  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士,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

  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着,深受百姓爱戴 。

  2、诗词--钗头凤

  原文

  其一:(陆游 作)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二:(唐婉 作)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 瞒、瞒。

  陆游和唐琬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着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着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红酥手”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3、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文解释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洲把江水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词语解释

  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衣冠:指王公贵族。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卧其间而分为二支。

  诗文赏析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春晓的古诗故事

Ⅰ 用《春晓》古诗编200字故事

春晓

一个暮春的早晨。空气格外的清新,天空灰蒙蒙的,地上湿湿的版,四周依然是这么权安静。

我一言不发,悄悄地走出门去,轻轻地关上门,害怕惊动了这个暮春早晨的静谧。我走在一排排绿树遮掩下的小路上,满地都是落花。偶然听见附近的树林里几声稀疏的鸟鸣。它们的叫声是那么悲切,仿佛是在为这个春天惋惜,为这些落花哭泣。

昨夜,听见风从窗外掠过,峭楞楞如鬼一般。再就是雨声,沙沙地从天空滑落,到屋顶上,到大树上,到泥土里。一朵朵花朵被雨水无情地打落,纷纷像雪一样从树上落下。屋檐上滴下的水,惨淡地落下。那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在为那些落花叹息吧!

又一个春天将尽,我心里不免有些淡淡的惆怅。

Ⅱ 春晓的古诗

春晓①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②晓,

处处闻啼鸟③。

夜来④风雨声,内

花落知多少容。

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译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

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Ⅲ 春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孟浩然在春天的早上醒来,窗外满是鸟语,于是诗人展开了一系列的想象与联想。专表达了诗人对属春天的喜爱。

(3)春晓的古诗故事扩展阅读 :

原文: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Ⅳ 春晓的古诗的意思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作者孟浩然(698年—740年),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着名诗人。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Ⅳ 春晓的古诗及翻译

《春晓》

作者: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词句注释:

1、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3、“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4、“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译文:春天气候宜人正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到处都听到鸟叫声。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风雨声,不知道打落了多少花呢。

赏析:《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了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5)春晓的古诗故事扩展阅读:

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Ⅵ 春晓 古诗背后的故事

春天的早晨,孟浩然被小鸟的歌声朝吵醒了,他坐在床上,想到经过一夜的风雨不知道又版落了多少树叶和花权朵

孟浩然看着那些树叶飘落在地下那些小鸟飞来飞去,在吱吱的叫个不停,风一直在吹,孟浩然坐了下来看着地上有许多树叶,他立刻回到屋子拿扫把出来,把地上的树叶扫成一堆后用垃圾铲装起来,然后倒进垃圾桶里

抬头一看,孟浩然发现花开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了,散发出阵阵花香空气清新多了,蜜蜂也赶紧采蜜去了蝴蝶和蜻蜓也飞到花丛里孟浩然走到花丛那里,看见了他们在玫瑰花、百合花和桃花中翩翩起舞,那看起来真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花朵是那么的鲜艳,蝴蝶、蜜蜂和蜻蜓是多么的可爱和勤劳啊!

春天的景色真美!

Ⅶ 春晓 古诗

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7)春晓的古诗故事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诗词赏析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Ⅷ 用春晓古诗写一篇小故事

春天的早晨,孟浩然被小鸟的歌声朝吵醒了,他坐在床上,想到经过一夜的版风雨不知道又权落了多少树叶和花朵

孟浩然看着那些树叶飘落在地下那些小鸟飞来飞去,在吱吱的叫个不停,风一直在吹,孟浩然坐了下来看着地上有许多树叶,他立刻回到屋子拿扫把出来,把地上的树叶扫成一堆后用垃圾铲装起来,然后倒进垃圾桶里

抬头一看,孟浩然发现花开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了,散发出阵阵花香空气清新多了,蜜蜂也赶紧采蜜去了蝴蝶和蜻蜓也飞到花丛里孟浩然走到花丛那里,看见了他们在玫瑰花、百合花和桃花中翩翩起舞,那看起来真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花朵是那么的鲜艳,蝴蝶、蜜蜂和蜻蜓是多么的可爱和勤劳啊!

春天的景色真美!

有趣的古诗故事?

某年,某月,某日

小红和小明来到中国的学校,暂读一会儿书。

一位山东籍的语文老师给他们报陆游的《卧春》这首古诗。

要求学生听写出来。

聪明的小明当然听的出山东籍的语文老师报的真正的是什么。

而且他本来就背过这首诗。

但天生脑细胞就不足的小红可是伤透了脑筋。

在老师报了一遍后。

小红问小明:“小明,你知道这首古诗怎么默吗?”

小明对小红悄悄地说了一遍,但小红就是听不见。

当她再听了一遍老师说的以后,她突然明白了。

奋笔写下:

《我蠢》

俺没有文化,我智商很低。

要问我是谁,一头大蠢驴。

俺是驴,

俺是头驴,

俺是头呆驴。

写完了她还奇怪老师怎么给他们默这首“古诗”。

交上去后,老师给了她一个大叉叉。

因为,

原文是这样的:

《卧春》

暗梅幽闻花,

卧枝伤恨底,

遥闻卧似水,

易透达春绿。

岸似绿,

岸似透绿,

岸似透黛绿。

关于“求诗词背后有趣的小故事。(有点启发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287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