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塞下曲古诗的意思 塞下曲古诗)
-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网上有关“王昌龄《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塞下曲古诗的意思 塞下曲古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塞下曲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翻译及注释翻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 1.饮(yin)马:给马喝水。2.平沙:广漠的沙原。3.黯(a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4.昔:一作「当」。长:一作「龙」。5.足:一作「漏」,一作「是」。6.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塞下曲鉴赏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 唐代 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著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诗词作品: 塞下曲 诗词作者: 唐代 王昌龄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战争、乐府
塞下曲古诗的意思 塞下曲古诗
作品原文塞下曲六首: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其五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白话译文:
其一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其二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其三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的弓刀。
其四
在野外天幕下摆设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喝醉酒后还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其五
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
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
其六
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
《塞下曲》还有什么古诗?
《塞下曲》古诗的原文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它的意思是,“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塞下曲》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刻画了一幅敌军首领带领着残兵败将,趁着风高月黑的夜晚慌乱溃逃。唐军轻骑列队而出,准备乘胜追击。虽然天寒地冻,但将士们却不惧严寒,个个斗志昂扬,信心十足的画面。全词语言简洁,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
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风的古诗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唐代:卢纶
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
3、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塞下曲》唐代:许浑
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代:卢纶
5、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塞下曲·其一》唐代:李益
6、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四首》唐代:王昌龄
7、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四首》唐代:王昌龄
8、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塞下曲四首》唐代:王昌龄
9、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塞下曲四首》唐代:王昌龄
10、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四首·其一》唐代:常建
塞下曲
作者: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拓展: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译文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
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卢纶
注释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满:沾满。
《塞下曲其一》古诗原文和赏析
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 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
注: 萧关,关名。
鉴赏 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 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 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 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 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 “蝉鸣 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 塞,处处黄芦草。” 用来描写北国 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 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 很像王昌龄写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 自然另有幽燕的情 调。( 《杨朔散文选》)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 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 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 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 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 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 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 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 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塞下曲其二》的全诗及赏析
诗句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茫茫无垠的沙漠,远望天边,太阳还未 落下,临洮已变得模糊不清。气势雄浑,旷远,一派塞外风光。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平沙:形容广漠沙原的单调荒凉。黯黯:昏黑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而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②“昔日”句: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等在临洮一带大破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这句可能指此事,也可能是概指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大小战斗。③蓬蒿:指篷草蒿荚之类的野生杂草。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表现将士英勇悲壮的边塞诗,同时也写出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和战 争的残酷。此诗前四句,极写塞外深秋的荒寒景象:落笔从秋日饮马渡河写起,次写水 寒刺骨,风如刀割。这里暗暗将塞外秋寒与中原一带秋爽对比,突出了地域的气候特 点。接着写夕阳未落,广阔的沙原,连着天际;黄昏中,天色渐暝,仿佛看见那遥远的临 洮。此写平沙日落之景,雄浑壮阔苍凉,更突出了塞外的荒寒。后四句极写战争的残 酷:昔日在长城一带,发生过一场鏖战,都说将士的意气,十分高涨;但是自古及今,只 见风卷黄沙,滚滚迷漫,嶙嶙白骨,零乱地散落在蓬蒿之中,真是触目惊心,令人感到多 么的凄惨可怕!此诗先以边地的荒寒来渲染悲凉的气氛,然后展现昔日战场“白骨蓬 蒿”的荒凉实景,感受到戍边将士的英勇悲壮,揭示了战争的悲惨残酷,具有极强的人 民性和历史的纵深感。此诗语言简练,写景壮阔,是一首格调遒劲的有力之作。
关于“王昌龄《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2565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