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问道无余说是哪一句诗词-(关于道义的诗句)
-
我来问道无余说是哪一句诗词?
网上有关“我来问道无余说是哪一句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道义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文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中,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含义是说事出自唐朝灵隐寺的药山禅师之口。物都有自己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道在一切事物中存在,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多次派人请药山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这一日,李翱亲自上山登门造访,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说:“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
李翱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是多么淡泊高远的境界啊!而我们,处于世俗的红尘当中,一些欲望已经根深蒂固,因此,要做到淡薄高远,必须渐渐消除欲望,到最后,才能真正理解“云在青天水在瓶”。可见,“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本是惟俨所言,被李翱融入诗中。
李翱得到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潇洒作云,恬静作水,淡泊名利,修身正道。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顿悟,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去寻找闲云野鹤的生活,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
关于道义的诗句
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表现出五个特点:
第一,“我独异于人”的自豪感。每一个人都是异于其他人的,李白的这种性格特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很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
诗句: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
第二,“功成身退”的理想。每一个人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中国的历史传统,人们更希望留下“功成身退”的好名声。但事实上“功成”本身就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功不成”便已经垂垂老矣。李白的此类诗歌,更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
诗句:
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
眉如松雪齐四皓,调笑可以安储皇。君能礼此最下士,九州拭目瞻清光。(《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第三,对大自然的热爱。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大自然中,阅读李白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给人归属感和美感。
诗句: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第四,对自由自在神仙生活的向往。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质。
诗句:
《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五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灿然启玉齿,受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
第五,“断章取义”的壮阔意象。比如,李白诗中的“水”和“鹏”的意象,已经不是老子庄子的原有意象,给人雄壮豪放的美感。
诗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关于道士传道的诗句(关于道士的古诗)
1.关于道义的诗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知耻近乎勇。 —— 孔丘
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2.关于道义的诗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知耻近乎勇。 —— 孔丘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3.形容道义的诗句君子谋道不谋富。
唐·柳宗元《吏商》。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道:指合于道义的善事。本句大意是:君子致力于谋求道义而不致力于谋求财富。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君子”就不应该追求自身合理的利益,而是强调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不能利欲薰心,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本名句可供阐述人活在世上,应不断地追求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而不应终日汲汲于富贵利禄,也可供赞美那些修身洁行、不谋求个人私利的人。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吏商》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道义名言战国·墨子《墨子·非命上》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
说明在上位的国君应实行“义政”,所作所为要符合“道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义人:主持道义的人。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墨子·非命上》。
4.论语中有关道义的句子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5.有关道义的名言“信念是决定人生价值的基本核心。”
“对一个人来说,信念和良心比生命更重要。”
“只要下定决心就世上无难事的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中产生。”
“人应该要胸怀大志,意志坚强。”
“白玉,即使被破碎了也会发光;青松,即使埋在雪中也永远郁郁苍苍;青竹,即使被火烧了还是笔直挺拔。”
“对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没有不可能的事。如果说有什么不可能,那不是朝鲜语。”
“信念和意志坚强的人总会珍惜未来。”
“对一个人来说,良心等于心脏。”
“世上最难抛弃的是人的良心,最难得到的也是人的良心。”
“良心是行为的镜子,是判断真假的标准。”
“做了违背良心的事也心安理得的人,是患病不轻的人。”
6.有关做事符合道义的名言有哪些有关做事符合道义的名言有以下: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出自春秋 孔子
2、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出自春秋 孔子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自春秋 孔子
4、子谋道不谋富。
出自唐朝 柳宗元
5、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出自战国 墨子
6、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出自近代 李大钊
7、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出自战国 孟子
8、宁为义死,不苟幸生,而视之如归。
出自北宋 欧阳修
9、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
出自战末 吕不韦
10、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出自春秋 老子
11、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勤于利欲,则放肆而日怠。
出自宋代 胡宏
12、精于义者,眼界大心地平;徇于利者,眼界小心地险。
出自清朝 胡达源
14、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出自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15、搏弈之交不终日,饱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出自清代 山阴金
蕴含道的古诗词
1.关于道士的古诗
道士
作者:贯休 (唐代)
花岛相逢满袖云,藉花论道过金巾。
腾腾又入仙山去,只恐是青城丈人。
寻南溪常道士
诗人:刘长卿 朝代:唐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寻南溪常道士
作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2.关于道教的诗句挂金索 马钰
四更里,无事好把真经看。
句句幽玄,说道教修炼。
不用水火,不用柴和炭。
炼就灵丹,万两金不换。
满庭芳 无名氏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
寄嵩阳道人 曹邺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
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将龙逐虎神初王,积火焚心气渐清。
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
赠道师 曹邺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
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3.求关于修道的诗词修道的诗词很多,稍微整理了一点给楼主参考,作者名字写在诗前面了 彭晓: 参同契明镜图诀诗二首 造化潜施迹莫穷 簇成真诀指蒙童 三篇秘列八环内 万象门开一镜中 离女驾龙为木婿 坎男乘虎作金翁 同人好道宜精究 究得长生路便通 至道希夷妙且深 烧丹先认大还心 日爻阴耕生真汞 月卦阳奇产正金 女妊朱砂男孕雪 北藏荧惑丙含壬 两端指的铅金祖 莫向诸般取次寻 孙思逊: 四言诗 取金之精 合石之液 列为夫妇 结为魂魄 一体混沌 两精感激 河车覆载 鼎候无忒 洪炉烈火 烘焰翕赫 烟未及黔 焰不假碧 如蓄扶桑 若藏霹雳 姹女气索 婴儿声寂 透出两仪 丽于四极 壁立几多 马驰一驿 宛其死矣 适然从革 恶黜善迁 情回性易 紫色内达 赤芒外射 熠若火生 乍疑血滴 号曰中环 退藏于密 雾散五内 川流百脉 骨变金植 颜驻玉泽 阳德乃敷 阴功()积 南宫度名 北斗落藉 韩湘: 言志 青山云水窟 此地是吾家 后夜流琼液 凌晨咀绛霞 琴弹碧玉调 炉炼白朱砂 宝鼎存金虎 元田养白鸭 一瓢藏世界 三尺斩妖邪 解造逡巡酒 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 同去看仙葩 钟离权: 赠吕洞宾 知君幸有英灵骨,所以教君心恍惚。
含元殿上水晶宫, 分明指出神仙窟。大丈夫,遇真诀,须要执持心猛烈。
五行匹配自刀圭,执取龟蛇颠倒诀。三尸神,须打彻, 进退天机明六甲。
知此三要万神归,来驾火龙离九阙。 九九道至成真日,三界四府朝元节。
气翱翔兮神烜赫, 蓬莱便是吾家宅。群仙会饮天乐喧,双童引入升玄客。
道心不退故传君,立誓约言亲洒血。逢人兮莫乱说, 遇友兮不须诀。
莫怪频发此言辞,轻慢必有阴司折。 执手相别意如何,今日为君重作歌。
说尽千般玄妙理, 未必君心信也么。子后分明说与汝,保惜吾言上大罗。
吕岩 呈钟离云房 生在儒家遇太平,悬缨重滞布衣轻。 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皇归上清。
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 万劫千生到此生,此生身始觉飞轻。抛家别国云山外, 炼魄全魂日月精。
比见至人论九鼎,欲穷大药访三清。 如今获遇真仙面,紫府仙扉得姓名。
得火龙真人剑法 昔年曾遇火龙君,一剑相传伴此身。天地山河从结沫, 星辰日月任停轮。
须知本性绵多劫,空向人间历万春。 昨夜钟离传一语,六天宫殿欲成尘。
七言 周行独力出群伦,默默昏昏亘古存。无象无形潜造化, 有门有户在乾坤。
色非色际谁穷处,空不空中自得根。 此道非从它外得,千言万语谩评论。
通灵一颗正金丹,不在天涯地角安。讨论穷经深莫究, 登山临水杳无看。
光明暗寄希夷顶,赫赤高居混沌端。 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为难。
落魄红尘四十春,无为无事信天真。生涯只在乾坤鼎, 活计惟凭日月轮。
八卦气中潜至宝,五行光里隐元神。 桑田改变依然在,永作人间出世人。
独处乾坤万象中,从头历历运元功。纵横北斗心机大, 颠倒南辰胆气雄。
鬼哭神号金鼎结,鸡飞犬化玉炉空。 如何俗士寻常觅,不达希夷不可穷。
谁信华池路最深,非遐非迩奥难寻。九年采炼如红玉, 一日圆成似紫金。
得了永祛寒暑逼,服之应免死生侵。 劝君门外修身者,端念思惟此道心。
水府寻铅合火铅,黑红红黑又玄玄。气中生气肌肤换, 精里含精性命专。
药返便为真道士,丹还本是圣胎仙。 出神入定虚华语,徒费功夫万万年。
九鼎烹煎九转砂,区分时节更无差。精神气血归三要, 南北东西共一家。
天地变通飞白雪,阴阳和合产金花。 终期凤诏空中降,跨虎骑龙谒紫霞。
凭君子后午前看,一脉天津在脊端。金阙内藏玄谷子, 玉池中坐太和官。
只将至妙三周火,炼出通灵九转丹。 直指几多求道者,行藏莫离虎龙滩。
返本还元道气平,虚非形质转分明。水中白雪微微结, 火里金莲渐渐生。
圣汞论时非有体,真铅穷看亦无名。 吾今为报修行者,莫向烧金问至精。
安排鼎灶炼玄根,进退须明卯酉门。绕电奔云飞日月, 驱龙走虎出乾坤。
一丸因与红颜驻,九转能烧白发痕。 此道幽微知者少,茫茫尘世与谁论。
醍醐一盏诗一篇,暮醉朝吟不记年。乾马屡来游九地, 坤牛时驾出三天。
白龟窟里夫妻会,青凤巢中子母圆。 提挈灵童山上望,重重叠叠是金钱。
认得东西木与金,自然炉鼎虎龙吟。但随天地明消息, 方识阴阳有信音。
左掌南辰攀鹤羽,右擎北极剖龟心。 神仙亲口留斯旨,何用区区向外寻。
一本天机深更深,徒言万劫与千金。三冬大热玄中火, 六月霜寒表外阴。
金为浮来方见性,木因沈后始知心。 五行颠倒堪消息,返本还元在己寻。
虎将龙军气宇雄,佩符持甲去匆匆。铺排剑戟奔如电, 罗列旌旗疾似风。
活捉三尸焚鬼窟,生禽六贼破魔宫。 河清海晏乾坤净,世世安居道德中。
我家勤种我家田,内有灵苗活万年。花似黄金苞不大, 子如白玉颗皆圆。
栽培全赖中宫土,灌溉须凭上谷泉。 直候九年功满日,和根拔入大罗天。
寻常学道说黄芽,万水千山觅转差。有畛有园难下种, 无根无脚自开花。
九三鼎内烹如酪,六一炉中结似霞。 不日成丹应换骨,飞升遥指玉皇家。
四六关头路坦平,行人到此不须惊。从教犊驾轰轰转, 尽使羊车轧轧鸣。
渡海经河稀阻滞,上。
4.推荐几首关于道教的诗1、《水龙吟·道家弱水蓬莱》
作者:[宋] 程珌
道家弱水蓬莱,鲸波万里谁知得。
人间自有,南昌居士,仙风道骨。
诗似白星,貌如聃老,风尘挺出。
向谪仙家里,滕王阁畔,飘玉佩、下丹阙。
黄发四朝元老,又谁知、重生绿发。
手提一笔,活人多少,三千功积。
已冠文昌,人人瞻望,玉枢躔逼。对新凉、酒颊微红,宛是一星南极。
2、《道家四首奉敕撰》
作者:[唐] 张说
金坛启曙闱,真气肃微微。落月衔仙窦,初霞拂羽衣。
香随龙节下,云逐凤箫飞。暂住蓬莱戏,千年始一归。
窈窕流精观,深沉紫翠庭。金奁调上药,宝案读仙经。
作赋看神雨,乘槎辨客星。只应谢人俗,轻举托云輧。
金炉承道诀,玉牒启玄机。云逐笙歌度,星流宫殿飞。
乘风嬉浩荡,窥月弄光辉。唯有三山鹤,应同千载归。
道记开中箓,真官表上清。焚香三鸟至,炼药九仙成。
天上灵书下,空中妙伎迎。迎来出烟雾,渺渺戏蓬瀛。
3、《龚立道家藏虢月石屏》
作者:[宋] 敖陶孙
桑田鉴一夺,周官寒如灰。赐珏先沦奔,乃自垂棘胎。
劫火到咸阳,六国无珍材。空馀虢山在,蚌水相萦回。
古潭月荒凉,孤光翳复开。六丁所邀留,珪魄幻紫瑰。
必藏三千年,掘狱无张雷。君先世闽南,家枕凤咮堆。
夜光有感触,渠伊人剸裁。向来匪石心,不转误国魁,
皦发照万世,是君以闻来。远孙极风流,乞语谫馀哀。
摩挲紫云姿,百感集我怀。石汝亦不遇,无两欧苏梅。
4、《曾钦道家山图》
作者:[宋] 王之道
永叔爱清颍,明仲乐阳羡。投老获所归,为计亦良便。
何如强健时,从官山水县。升虚得吉卜,怳若地祗荐。
曾侯卿相种,才业固邦彦。而况盛德后,世祀乃天眷。
式古吾畏友,被命按邮传。来归自濠梁,访我出诗卷。
为言有华宗,畴昔无半百。相逢遂相喜,笑语至舞抃。
其家负家山,山水家可恋。松篁递森列,冈恋互萦转。
台池及花草,高下焖明绚。粲然图一幅,规抚坐中见。
予尝赋此诗,好事敢独擅。纵横一千字,把玩不知倦。
桐庐在何许,东望眼欲眩。子陵亦往矣,钓漱清练练。
家山亘今昔,昔隐今始现。彼美曾侯贤,何当睹岩电。
5、《宋次道家摘宝相花归清平里》
作者:[宋] 梅尧臣
往岁见此花开迟,手撷群芳因醉嗅。
今来须约烂熳看,及过风雨又已后。
主人为我特殷勤,架底深深掇孤秀。
密枝阴蔓不争开,薄红细叶尖相斗。
先时已落已扫除,最晚堪怜子所厚。
呼童归遗不可缓,金盘付与急奔骤。
暮还已见映雪髻,初拈尚觉香在袖。
官桥夜市正沽酒,沽酒共赏莫待昼。
百度百科-道家四首奉敕撰
百度百科-龚立道家藏虢月石屏
百度百科-曾钦道家山图
5.赞美道教/道家的诗句和文章zt
诗仙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需多想,无需多问,只有李白才能够写出如此飘然若仙的诗句,只有李白才能够白发三千丈却独立壶口看滚滚黄河奔流不息在自己脚下,却会心地发出如三千年的孔圣那样至悲,至情,至理,至道的叹息。逝者如斯!!黄河长江之水或许会奔流到海,难以回复,然而李白,站在大河之畔里李白确实永远的凝固了,凭借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叹息,他永远的凝固在了后人的心中。不为时间所动,不为岁月所摧。
于是乎,李白一直在壶口边就这么站着、站着。在人们心中站了几个世纪、站了几个千年。人们说那是羽化而登仙,于是后人称其为诗仙。
作为,诗仙,自然有道,得道。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述说了李太白,这位青莲居士全部的道行。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首区区三百字的长诗叙述了乘白鹿访名山,飞渡镜湖,梦游天姥的超凡境界。仅以梦游为题,只是在题目上就为自己开拓了一片足够大,足够广阔的想象空间,尽情发挥、翱翔,正是万物归我心,我新生万物的仙家境界。只是在这一点上就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于白鹿,青崖则突出了李白作为一个求仙访道之士的身份。而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李翱”的问道诗是什么意思谁能介绍一下“李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问道诗意思,
问道诗诗名《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唐朝会昌年间,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数次派人请药山惟俨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一日,李翱亲自登门造访,药山座在蒲团上,手拿经卷故意不理睬他。李翱忿然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拂袖而出,这时,药山冷漠地对他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
这一句话使得李翱为之所动,遂转身礼拜,并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 李翱说道:"不懂。"药山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听过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他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证得身形是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只要领悟,就不算太迟。李翱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古人求师论道讲究一个缘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主要是来自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能放下身外事,淡薄名利的人毕竟是少数。也许只有曾经沧海游历巫山的人,才会对清水浮云有更深刻的体会吧。
2、李翱
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
一、李翱
1、人物简介
李翱(772~841),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2、人物生平
李翱(áo)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写文章注重气质。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从此,追随韩愈,勤奋好学,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李翱中进士第,初任授书郞,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宪宗元和初年,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主张“指事载功,则贤不肖易见”;然后“可以传言后世”的治史观点。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李翱任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李翱性格耿直,议论无所避忌。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仕不得显官”。谏议大夫李景俭一度“举翱自代”,后因李景俭贬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后李景俭复职,才被召为礼部郎中。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他郁愤无处发泄,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并提出自己告病回乡。李逢吉并末计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
李翱到庐州后,正值旱灾严重,逃亡人数达万人,官史们大量抢购田屋,以获取暴利。倾家荡产的人家,仍要照旧交纳赋税。李翱下令“以田占租”,不得隐瞒。收缴大户豪门万余缗,使贫苦百姓得以安生。唐文宗大和初年,李翱入朝担任谏议大夫、知制诰。三年(829),改中书舍人。不久,又出任郑州刺史。后改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都防御使、谭州刺史、湖南观察史等职。大和八年(834),被征召为刑部侍郎,后转为户部侍郎,检校户郡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卒。谥为文,世称李文公。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所以他的文学思想受韩愈的影响很深。他积极协助韩愈推行古文运动。主张文章要义、理、文三者并重,“文以载道”是他文学主体的核心。他的文章素与韩愈齐名。着有《李文公集》104篇。
3、着作
《佛斋论》
《来南录》
古诗: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李翱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方云禅画 李翱 练得身形似鹤形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4、思想
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 。他还主张反佛 、“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
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说:“出言居乎中者,圣人之文也;倚乎中者,希圣人之文也;近乎中者,贤人之文也;背而走者,盖庸人之文也。”
5、杰出贡献
李翱在儒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试图重建儒家的心性理论,其《复性书》三篇融合老子、道家复性论为宋代理学家谈心性开了先河,《复性书》三篇,上篇总论“性情”及圣人之关系,中篇言如何修养成圣的方法路径,下篇勉励人们进行修养的努力。
关于“我来问道无余说是哪一句诗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1719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
-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
- 相思记取,愁绝西窗夜雨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
-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