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人生易老天难老-是什么意思-(冒严寒顶酷暑的诗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是什么意思-(冒严寒顶酷暑的诗词)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04    点击:  480 次

"人生易老天难老"是什么意思?

网上有关“"人生易老天难老"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冒严寒顶酷暑的诗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意思:人的一生很短暂,但是上天却是悠久,叫天变老很难。

天难老:天,是我们头顶的苍穹,他的悠久比我们短暂的一生可谓长久,隐喻之中就是天命难违啊。

这是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里边的名句。

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赏析: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冒严寒顶酷暑的诗词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4.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7.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8.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9.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1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叫法:

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古诗词之传统节令

1、我生三度到京国,严寒酷暑嗟难言。

全诗:

行抵涿州见西山作

[清]张晋

红尘滚滚车马喧,车中兀坐如枯禅。

偶然开眸一笑粲,万迭西山当我前。

有如苦闹避热客,忽逢静友相周旋。

浮岚积翠宕心目,不必策杖穷其颠。

我生三度到京国,严寒酷暑嗟难言。

问余何事苦仆仆,自反不觉心茫然。

小山丛桂屡招隐,负郭惜少二顷田。

朝来驱车看山色,山灵对我空好颜。

2、辛勤酷暑与严寒,但望通明不望官。

全诗:

和质卿叔六秩述怀诗八首

其五

[清末近现代初]殷曰同

辛勤酷暑与严寒,但望通明不望官。

讵料病魔常作发,多劳慰问保全安。

药罐岁岁侵晨煮,医士频频供夜餐。

道是三阴成疟疾,一时难以挽狂澜。

3、七律?严寒酷暑颂竹风(新韵)

[当代]沐梓

严寒昂首更葱茏,酷暑刚直悦纵横。

世代年华凭锐志,生平岁月属精英。

一身正气出贫境,几度清风伴富名。

自许中空今古瘦,高楼大厦任恢宏。

4、酷暑经风雨,严寒傲雪霜。

全诗:

五律·咏白菜

[当代]周留成

田园冬景晚,白菜历沧桑。

酷暑经风雨,严寒傲雪霜。

玲珑心不露,清静腹中藏。

面市虽贫贱,人尊百菜王。

1.一首描写我国传统节令及习俗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描写我国传统节令及习俗的古诗,这个传统节令是( 重阳 ),习俗是(登高);《元日》是描写了我国传统节令及习俗的古诗,这个传统节令是(春节),习俗是(燃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和门神)……

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一首描写我国传统节令及习俗的古诗

1。《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赏月

2。《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放鞭炮,贴对联

3。《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赏灯

4。《除日》: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除夕贴春联

5。《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登高

6。《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端午节赛龙舟

3.含有节令内容的古诗词

中秋:

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

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重阳:

刘长卿的一首诗云: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裹,山翠县楼西。

唐代诗人邵大震的一首诗云: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写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

陆游的《过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俭朴古风存。

从今若得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扣门。

(唐)杜牧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唐诗中的节令风俗

隋唐五代是中国节令风俗划时代的大变革时期。

节令的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自汉魏以来的以禁忌、迷信、祓禊、禳除为主要特征的节令风俗,开始转变为娱乐型和礼仪型,成为名符其实的“佳节良辰”。随着这一特性的转变,节令风俗的许多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元旦,爆竹的驱鬼之意渐趋淡漠,而成为人们除旧岁庆新年的娱乐喜庆活动。

击鼓驱鬼除瘟疫的祭祀形式——驱傩,虽然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娱乐的成分大大加强,成为一种“娱神又娱人”的歌舞。元宵节祭神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观的花灯。

上巳节的祓禊已为踏青游春所替代。中秋节的拜月礼仪变成了文人墨客玩月、赏月的消遣。

每逢佳节,宫廷中大摆宴席,歌舞通宵彻夜,欢度良宵美景。民间则是“士女如云,车马塞路”。

《隋书·柳彧传》说:隋文帝时,京城及外州,每正月望夜,“高棚跨路,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竞此一时”。

这段文字反映了隋代长安元宵之夜的盛况,也体现了节令习俗在性质上的转变。这一时期,不仅节令风俗中原有的内容向娱乐型转变,而且产生出许多新的风俗,极大地丰富了古代节令风俗的内容。

比如,大量的娱乐活动出现在节令风俗中,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步打、拔河、射箭、走马、斗鸡、斗百草、乞巧等等,形式各种各样,内容绚丽多彩。这些娱乐活动在不同季节、不同的节日中进行,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极大地增加了当时节令习俗中的娱乐性因素。

唐代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节日,如千秋节、中和节等。此外,将元宵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

晦日送穷、清明扫墓、改“端五”为“端午”、中秋赏月、重阳正式定为节日等都始于隋唐时代。隋唐五代时期,有关节日的神话传说故事,不再笼罩在一片神秘的迷雾中,原来充满妖异、灾变、吉凶、忌讳、卜筮等迷信色彩的内容开始被具有人情味和浪漫气息的内容所代替,体现了节令的愈加生活化。

比如,唐代出现了钟馗捉鬼的传说故事,并迅速在民间广泛传播,于是到晚唐五代时,滑稽有趣的钟馗取代了汉魏时的凶神神荼、郁垒,成为家家户户驱鬼避邪的门神。再如,起源于自然崇拜的拜月习俗,演变为赏月、玩月等娱乐活动。

人们仰望皓洁的月亮,产生出无穷的憧憬和遐想,于是便产生了吴刚砍桂树、唐玄宗夜游月宫等美丽的传说。这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中秋节赏月习俗的盛况,同时也反映了隋唐五代时期人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节令风俗的新面貌。

中国节令风俗的特点之一,就是礼俗与风俗紧密结合。这一特点在隋唐五代时期表现得很充分。

比如,清明祭扫本是民间习俗,到唐玄宗时列入礼典,就变成了礼俗。在隋唐两朝的礼典中,元旦时举行迎春、迎神之仪,社日的祭社神,上巳日的春禊,千秋节的庆典,改换年号,册立太子,公主出嫁及吉兆等国家大喜庆,举行的大酺等都是重要的礼俗,同时,这些又是节令风俗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下面就隋唐五代节令风俗中的新内容分别加以论述。门神钟馗 “门神”一词,始见于《礼记·丧大记》郑玄注:“君释菜,礼门神”。

古代祀典中有五祀之说,所谓“五祀”,即祭祀门、户、井、灶、土地等五神。门神就是其中之一。

周朝时,门神无名又无姓,虽然《礼记》中已有门神的记载,但此时门神并无具体物象可指。到战国、两汉时,才逐渐形象化,出现了图绘的司门之神——神荼和郁垒。

大约到晚唐及五代时候,门神由神荼、郁垒换成了钟馗。宋代沈括《补笔谈》卷三引吴道子的钟馗画上唐人题记及高承《事物纪原》说:开元年间,唐玄宗从骊山校场回来,忽然得了恶性疟疾,巫师们用尽了心计,忙活了一个多月也未能治好。

一天深夜,玄宗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小鬼身穿绛色衣,一脚着靴,一脚赤足,腰间挂着一靴,来盗窃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玄宗皇帝的玉笛。这时一大鬼“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

唐玄宗惊问道:“你是谁?”大鬼回答:“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唐玄宗大梦醒来,病一下好了。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告诉他梦中所见形象。

吴道子不愧为一代画坛大师,听完后挥洒丹青,一会便画成了。玄宗皇帝瞠视很久,说道:“真想不到与我梦里的形象一样!”赏给吴道子百金,并题诗一首。

这虽是一则传说故事,但它是有史实根据的。唐代吴道子确实画过钟馗像。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说:“吴道子有《十指钟旭》传于代”。“钟旭”当是“钟馗”。

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记载,吴道子的钟馗图在唐亡以后,曾被蜀后主王衍所得。吴道子画钟馗图之后,唐玄宗下令将钟馗像“因图异状,颁显有司”,使钟馗开始成为辟邪驱鬼的门神。

这一点还可以从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刘禹锡《为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等文中得到印证。当时,每逢新年,唐朝皇帝便将钟馗像和新历日赐给近臣,而赐予钟馗像的目的是“图写威神,驱除群厉,?增门户之贵。”

可见,钟馗已经具有门神的职能了。唐代敦煌流行一种六言体歌谣,称作《儿郎伟驱傩》,是每年十二月民间。

5.本国古诗词中写传统节日、风俗的有哪些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

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

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风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什么意思

该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变化很快,容易老去,但苍天却不易老,上天也有感情,也会随着岁月蹉跎而老去的。

“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出自唐朝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好好生活。

关于“"人生易老天难老"是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1585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