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框架(古诗地名的四个层级)
-
古代诗词框架
网上有关“古代诗词框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诗地名的四个层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先秦文学
《诗经》
《楚辞》
屈原:《离骚》《天问》《招魂》《九歌》《九章
宋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叙事散文 记言文之祖 《尚书》
叙事文之祖 《春秋》
编年体 《左传》—叙事散文成熟的标志
国别史 《国语》
《战国策》
说理散文 语录体《论语》
韵散结合体《老子》
对话体《孟子》
《墨子》—说理文体形成
抒情性《庄子》
专论体《荀子》《韩非子》—说理文章体制成熟
秦
《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书》
西汉
文:陆贾 贾谊 刘安 董仲舒 刘向 刘歆 桓宽 东方朔
赋:司马相如 邹阳 枚乘 王褒 杨雄
《史记》
东汉
《汉书》《吴越春秋》、《越绝书》
政论三大家:王充、王符、仲长统
文:崔瑗 胡广 蔡邕 马第伯《封禅仪记》——最早的游记
赋:杜笃 班固 张衡 班彪 蔡邕 冯衍 赵壹
诗歌:乐府诗、《古诗十九首》,秦嘉、郦炎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王粲 孔融 刘桢 陈琳 阮瑀 徐干 应玚
蔡琰
向秀
思想家:
何晏 夏侯玄 王弼
正始文学
阮籍 嵇康 应璩
西晋
太康诗风
陆机 潘岳
左思 刘琨
郭璞
东晋
王羲之
玄言诗:孙绰 支遁 慧远
陶渊明
南北朝
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 颜延之 鲍照
谢惠连 谢眺
永明体:沈约 王融 何逊 阴铿
萧统 萧纲 萧绎
庾肩吾 徐陵
北地三才:温子升 邢邵 魏收
王褒 庾信
文:
傅亮
范晔《后汉书》
刘勰《文心雕龙》
江淹 任昉 孔稚珪 萧悫
丘迟 吴均 陶弘景
北地三书:
郦道元《水经注》 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小说
邯郸淳《笑林广记》张华《博物志》 干宝《搜神记》
刘义庆《幽明录》 裴启《语林》刘义庆《世说新语》
隋代文学
文帝时:卢思道 杨素 薛道衡
炀帝时:虞世基 杨广
唐代文学
贞观诗风
杨师道 李百药 虞世南 许敬宗 王绩
上官仪——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
初唐四杰:
卢照邻 骆宾王 王勃 杨炯
高宗武后时期
沈宋:宋之问、沈佺期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陈子昂 张若虚 刘希夷
盛唐:王湾 张说 张九龄 贺知章
王孟诗派:
王维 孟浩然
常建 裴迪 储光义 刘昚虚 张子容
北方刚健派:王翰 王昌龄 崔颢 李颀 祖咏
边塞诗:高适 岑参 王之涣 陶翰
元结
李白 杜甫
大历诗风
韦应物 刘长卿
大历十才子:钱起 韩翃 司空曙 卢纶 李端、苗发、吉中孚、崔峒、耿湋、夏侯审
顾况 李益
韩孟诗派:韩愈 孟郊 李贺 卢仝 马异 刘叉 皇甫湜 樊宗师
刘禹锡 柳宗元
吕温 李德裕
元白诗派
张籍 王建 李绅 元稹 白居易
晚唐诗歌:杜牧 许浑 刘沧 李商隐
苦吟诗人:贾岛 姚合
韩偓 吴融
隐逸词人
皮日休 陆龟蒙 司空图
乱世之音
郑谷 韦庄 罗隐
敦煌词《云谣集杂曲子》
张志和《渔父》五首
词
温庭筠
《花间词》——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欧阳炯 李珣 冯延巳 李璟 李煜
传奇
《古镜记》《补江总白猿记》《游仙窟》《离魂记》《任氏传》《柳毅传》《李娃传》《霍小玉传》
《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虬髯客传》杜光庭
宋代
宋初
文:柳开 穆修 姚铉
诗:
白体:王禹偁
晚唐体:九僧 林逋 魏野 潘阆 寇准
西昆体:杨亿 钱惟演
词:
晏殊 欧阳修 范仲淹 张先
中期
柳永 梅尧臣 苏舜钦 王安石 王令 曾巩
苏门词人群
苏轼 苏洵 苏辙 晁补之
晏几道 秦观 贺铸 周邦彦
江西派
黄庭坚 陈师道 吕本中 陈与义 曾几
南渡前后
李清照 朱淑真 朱敦儒 张元干 叶梦得
南宋四名臣
李纲 赵鼎 李光 胡铨
岳飞 文天祥
中兴四大词人
陆游 杨万里 范成大 尤茅
辛派词人:张孝祥 辛弃疾 陈亮 刘过 刘克庄 陈人杰 刘辰翁
姜派词人:姜夔 史达祖 高观国 吴文英 周密 王沂孙 张炎
蒋捷《须溪集》
永嘉四灵 徐照 徐玑 赵师秀 翁卷
江湖诗派:陈允平 叶绍翁 戴复古
宋末
谢翱 汪元量 谢枋得 林景熙 郑思肖
文
罗大经《鹤林玉露》 洪迈《容斋随笔》
吕祖谦 叶适 朱熹
汪藻 李刘 陆秀夫
辽代:耶律倍 萧观音 萧瑟瑟 《醉义歌》 赵延寿
金代:
借才异代:宇文虚中 吴激
国朝文派:蔡珪 王庭筠
末期: 赵秉文 王若虚 李纯甫 赵元 宋九嘉 元好问
元代
前期 方回 戴表元 耶律楚材 刘因
中期 元诗四大家: 虞集 杨载 范梈 揭傒斯
后期 王冕 杨维桢 萨都剌
话本小说
小说话本:《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错斩崔宁》
讲史话本:《梁公九谏》《宣和遗事》《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
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诸宫调
北方杂剧圈
大都作家群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单刀会》《西蜀梦》《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纪君祥《赵氏孤儿》
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石子章《竹坞听琴》 王仲文《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河北作家群
李文蔚的燕青戏 尚仲贤《柳毅传书》 戴善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 郑廷玉《看钱奴》
山东作家群
康进之《李逵负荆》 高文秀《双献功》
李好古《张生煮海》 武济臣《老生儿》
山西作家群
石君宝《秋胡戏妻》 李潜夫《灰栏记》 吴昌龄的西游戏
南方戏剧圈
锺嗣成《录鬼簿》
周德清《中原音韵》
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
宫天挺《范张鸡黍》《七里滩》
金仁杰《萧何月下追韩信》
杨梓《敬德不伏老》《豫让吞炭》《霍光鬼谏》
秦简夫《东堂老》《剪发待宾》
南戏
《张协状元》——唯一完整保存的南宋戏文
《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赵贞女蔡二郎》《王魁》
《琵琶记》
四大南戏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散曲
王和卿 卢挚 姚燧 张可久 刘时中 贯云石、徐再思《酸甜乐府》
乔吉[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瞳关怀谷》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古诗地名的四个层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代的这首五言古诗描绘了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而不能相见的悲剧故事,表达了女子对无法见面的丈夫的相思之情。那怎么画迢迢牵牛星简笔画才好?
迢迢牵牛星古诗配图简笔画 之步骤示例
迢迢牵牛星是一句古诗词,下面我们就来画一下吧。人物不用画得太细致,画一个圆,为牛郎的脸部,画出其眼睛、鼻子和嘴巴,再画上身体和四肢。然后画两条弯弯的并且平行的线条代表鹊桥,在鹊桥的另一端我们就画上织女,也是画一个圆为织女脸部,可以用波浪线简单画出织女的头发,再画出织女的五官,也是用简单的线条大概画出织女的身体部分和四肢。这样就画好轮廓了,可以开始涂色了,我们用蓝色涂鹊桥,对了,还可以在上边写上“迢迢牵牛星”这句诗。之后用各种不同颜色笔在旁边画上简单的框架,上面写上古诗词,细说一下这首诗剩下的部分。
迢迢牵牛星古诗配图简笔画 步骤1 迢迢牵牛星古诗配图简笔画 步骤2 迢迢牵牛星古诗配图简笔画 步骤3 迢迢牵牛星古诗配图简笔画 步骤4 迢迢牵牛星古诗配图简笔画 步骤5 往右滑动查看更多步骤 相关内容 迢迢牵牛星简笔画 迢迢牵牛星配画简笔画 迢迢牵牛星配画诗简笔画 迢迢牵牛星的简笔画 迢迢牵牛星古诗配图简笔画 迢迢牵牛星古诗配画简笔画 迢迢牵牛星古诗简笔画 迢迢牵牛星简笔画配图
古诗中有很多地名,但并不都在同一个层级,按照文学性强弱,有历史地名、文学地名、地名意象、地面原型四个层级。第一个为写实层面,特点是使用历史地名,不加改换。第二层级是文学地名,特点是地名而改用文学方式表达,不再那么专名化,易于感受。第三层级是地名意象,特点是地名而带抒情特点,具有写意功能。第四层级是地名原型,由地名意象脱化而来,如以巫山指代情爱,以汉皋指男女赠答,以陇首喻游子远游之类,都有经典语汇性质,包含有不同原义的新内涵,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文学地名。下面即拟就此展开论述。
一、 历史地名的文学化
这里先谈最基础的第一、二层级——历史地名及其文学化。历史地名即史上实有、史籍中常见的地名。这类地名,属于古诗中最基础的写实层面,其作用是交代诗歌的写作场地,说明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进入文学作品以后,部分原样照搬,部分则经作者改造,被文学化。其文学化往往遵循三条基本路径:一是不全用实名而稍加改造,但仍以地名为中心词,如称某驿为孤驿,某馆为孤馆。这么做舍弃个别,突出一般,可以获得更好的审美效果。二是改用代称,不用实名。如称越州为会稽,称镇江为京口之类。这种情况,稍具史地常识的都知道,没有的看看注本也可知一二,无需特别说明。三是地名前加形容词,这个也容易理解。这里主要谈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第一种情况。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不妨以唐宋诗词中的驿馆为例。在这些诗词中,历史地名的文学化表现突出。一般做法是诗题中使用历史地名,而到诗中则改为文学化表达,使用代称。如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标题载明此诗作于石头驿,诗句却说它是座旅馆,这表面上看矛盾,其实不然。因为标题是交代地名的,必须如实道来,读者才能明白地理方位。正文以抒写羁思为主,讲求抒情含蓄,忌讳言事直露,故做这种处理,以与所写之情合拍。又如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犯霜驱晓驾,数里见唐城。旅馆归心逼,荒村客思盈。”也是诗题中标出驿名,而诗中则径称旅馆。我们知道,古代驿站都是官营的,旅馆则是私营的,为何称官驿为旅馆?这里就有个语体色彩和使用规范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称驿馆而举其正名,只有在史地文献中才会如此,这是因为史地文献以真实性为首要要求,所记必须合实,否则就失去了应有价值,不能取信于人。而诗题也是交代写作背景的,担负有说明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地关系的任务,也不能用代称、简称或泛称,而应如实记载驿馆真名。而作品中则不必如此,因为诗题既已如实道来,诗句中就须换一套写法。这么做,一则可以避免用词重复,二则文学作品中如果事事处处如实照搬,那也就混淆了历史地名和文学地名的界限。而且,具有实感的词语过多,也妨碍读者的审美接受。大量人名地名的罗列,等于在作品和读者间设置了重重障碍,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成为名作。诗者抒情之物,写景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审美出发,诗词地名往往化实为虚,转直为曲,意内言外。前面所举唐人馆驿诗便有这样的特点,普通的地名也经过了有意的渲染,被文学化,以较虚、较曲的体性进入文学作品。历史地名入诗以后,由于有意略去了具体地点,只保留下表明事物性质类别的关键词,这样,作者的写作背景就被淡化,而情感则被强化。写作背景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需要具体的材料说明。而且即使交代清楚了,也不见得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而文学意象却不必如此,只要适当提炼,加以形象化塑造,读者就能理解。所以,多数偏于抒情的篇章,地理因素都被淡化。这样,它就由一个表示地理方位的实名变成作品中具有通性的审美意象,不同的读者都可越过具体的生活背景和地理障碍,找到生活和情感上的契合点。比如李白《送友人》,诗中的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原来都是生活中的实名,各有地理要素,但其中具体的地名信息都被诗人有意略去,只保留具有形象性的部分。这么做,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和友人的情谊,并且,意象化的地名在诗中还和下面的浮云、游子互为映衬,形象性和感人度更强。唐人送别诗中的名篇,多数采用这种写法,道理也就在此。
二、 文学地名的经典化
再说文学地名的经典化。文学地名要转化为经典语汇,首先就必须是脱离了实际的地理空间,不再是一个具有实感的地名,而须是一个文学意象,具有“立象见意”的表达效果,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读后能生思古之幽思。其次,必须经过名家创造,有一批名作为支撑,为大家所熟悉。古诗中常见的长安、阳关、碣石、潇湘、青冢、黑山等,就都是这样的经典语汇,早已超出原意,转化为地名意象,地名在诗中已不是最重要的,意象及其蕴含才是关键的。为了说明问题,这里拟以古诗中常见的“潇湘”一词为例来做说明。
《全唐诗》中有许多关于潇湘的诗句,具有丰富含义。从用例来看,潇湘显然是一个经典化的文学地名。其经典化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有悠久的地域文学传统做引导。这是因为地名毕竟以地理为要素,重要的文学地名背后都有地域文学传统做支撑,地域文学传统对文学创作有决定影响,在地名使用中起支配作用。一方面,这种传统可以赋予地域文学以特定的题材、主题和内涵、气质;另一方面,也只有文化传统才能赋予文学家以历史地理的想象力,写出来的作品也才能有根依。这意味着所写地域须是在文化上有故事、地名上有来历的,不能全无依凭,一空往古,仅是个地理实名。唐诗中的潇湘就是如此。湖南的地域文化传统,主要有舜帝南游潇湘不返,二妃从之死于湘中,洞庭为张乐之地、下有神仙洞府等几个。原来都是民间传说,但经文人题咏,已经构成这里的主要文化传统。到过湖南的,当然不能离开这个而另写一套。没有到过湖南的,其关于湖南的知识多数也是源于此。正是这些词语赋予湖南以远离中原、偏僻落后、楚乡蛮境、土地卑湿、民风强悍、神奇封闭的集体印象,评价不是偏于负面就是流于想象。而且在唐代,湖南因是士大夫谪放的重地,故这些传统还和湖南贬谪文化合流。迁客骚人贬官岭南、南迁湘中的,常将潇湘和湘水、屈贾等合用,以遣悲怀。以上所述对于唐人的湖南书写起着规定作用。在多数唐人笔下,湖南不是冤魂不散的士子贬死之乡、天涯流落之地,就是神女盘旋的怪异之区,人物不是文士就是女子,主题不是迁谪流离就是男女恋慕,大体的叙事抒情框架都已被文学传统给前定了,后代作家并不能轻易改变,而只能为此传统所制约,可见传统对于地名意象生成的关键作用。
其次,要有经典作家的天才创造,要有一批名篇佳作做支撑,为示范,让这些原来并不普遍的个性化用法为读者所接受,变成文人墨客赋诗感怀的基本语汇,而不是某本书里面的冷僻典故,仅为少数博雅人士所熟悉。只有这样,历史地名才有可能转化为具有经典意义的地名意象。潇湘就是如此。此词汉魏间还是个普通地名,指湖南南部。经过南北朝和唐代多位名家的创造,到宋代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经典。和六朝隋唐诗歌创作形式的时代特征相适应,这时的艺术化手段主要是借助拟乐府的体式,通过依傍前人作品来展开想象。乐府诗的创作本来就带有专题性质,各有本事,各有拟作,各有语汇,加以模仿,容易上手。就这样,通过模拟前代乐府,潇湘一词得以顺当地走上经典化道路。先唐古乐府和唐人拟乐府中,多有《湘妃》《湘妃怨》《湘妃列女操》《湘夫人》之类曲辞,并形成了帝子、南巡、秋风、婵娟、荒山、古庙、愁云、日暮等意象群,组构成相对完整的话语体系,主要用来抒发悲怨、思恋之情,大率以清怨悲苦为氛围,凄凉怨慕为基调。李贺《湘妃》甚至说:“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将清湘和巫山两大题材交织,神女和湘妃都被视为蛮娘,不同地域的文学传统开始交叠,波澜又添一层,文学地名的使用问题,因此更加复杂化。
话说回来,文学地名和地名意象虽有联系,但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再文学化的地名仍然是一个地名,带有专名性质,含义确定,并不能借此喻彼,移指他事。像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尽管在诗中都改称旅馆,但由于诗题载明了写作地点,所以仍是指作者旅宿的那个驿馆,不是象征或泛称,只是从鉴赏角度而言,看起来像个意象,其实和意象还不是一事。又如韦抗《广陵送别宋员外佐越郑舍人还京》:“朱绂临秦望,皇华赴洛桥。文章南渡越,书奏北归朝。树入江云尽,城衔海月遥。秋风将客思,川上晚萧萧。”诗中的秦望、洛桥、越、朝也都不是泛指,而是专名,只不过是以对偶句出现,增强了它的文学性。作者通过对时空的挤压来组构雄浑深远的境界,表达送别两位友人的双重主题,地名都经过浓缩,以适应律诗对语言的精约化要求。尽管那些地名带有审美特征,但仍不是文学意象,因为它毕竟只是一个对地名的简称,不具有意象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不能像意象那样表达作者特定的感情,读后也不能唤起审美的想象,读者据此不能触摸到作家情感的脉络。而地名意象则不然,它能将实际地名转化为文学意象,将地名义转变为象征义,不再指向某个具体地点,多属泛指,作为对某个地域的通称或统称而存在。如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作此诗时,作者正贬居淮北,不在湖南,渴望摆脱迁谪,回到故乡,所以借洞庭和归雁表达迁客思乡的主题,洞庭和归雁用的都是象征义。
第二,创作手段也不一样。文学地名通常使用代称、简称、古称等手段,或是省称之前加上一个抒情词汇,呈现“定语+中心词”的结构。这样的地名虽经简化,延续了作品的时空,但依然是个实名。如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六句就有四个地名,其中灞陵亭和灞水都是实名。所不同者,地名都经过了精约化。现实生活中的灞桥驿被改称为灞陵亭,带有古味。下面的古道亦非泛指,而是指连接长安、洛阳的两京驿道,只因“路岐”和“王粲南登”两个文学表述才减轻了它的地名意味。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后面六句各有一个地名,尽管都经过了作者的简化,但仍然不能移指其他,只能是诗题中所记的商山路上的茅草店、板桥路、商山道、商於驿。杜陵和回塘也是作者老家的地名,不是泛指。而地名意象则不然,它是经过名家的艺术创造而别生新意,其基本义是泛指,不是专指。主要借助比兴象征手段,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地名的外表下面,凝聚了作者的意念。如刘禹锡《潇湘词二曲》其二:“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借湘妃、斑竹抒写被贬朗州的怨郁。潇湘深夜、月明听瑟不过是作者心情的形象化写照。潇湘在这里并不是指清深的湘水或是湖南南部,而是想要借此强调:湖南为文人冤死之地,自己贬官在此很不幸,用的是象征法,取的是比喻义。这里潇湘一词主要对作品的悲怨情境起规定作用,能够确定大体的地理空间范围,读后能够明白作者当时身处南国,谪居遐荒,此外别无他用。
三、 从地名意象到地名原型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地名意象还带有地名原型特点,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朦胧多义性,可以通过作家的主观创造,具象化为不同的情境、观念和情感,可以用来指称不同的事物或意思,在创作中发生含义的新变,可以视为地名类文学原型。这样的词古诗中并不多见,但是含义丰富,功能强大,值得注意。古诗中的潇湘就是如此,它是古人很多关于湖南的理念的本源。魏晋唐宋间经过文人的不断发挥和阐释,由一个带文采的普通地名升级为文学原型,获得了新生命,产生出新意思。这些意思的衍生,主要是基于两组名作。一组以潇湘为中心,名作有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钱起《归雁》、温庭筠《瑶瑟怨》等,均系根据乐声和古诗想象,是高度艺术化的产物。一组以三湘为中心,主要有宋之问《晩泊湘江》、卢纶《晚次鄂州》、王建《江南三台》等。上述诗中潇湘一词具有以下象征义:
一是南方极远之地。古代四方都有极远之地,代表性的有东方的蓬莱、方丈、瀛洲,西方的昆仑、弱水、玉山、玄圃,南方的潇湘、洞庭,北方的黑水、碣石。其中潇湘因是湖南地名,而湖南又在中原正北,可以代表南方,因此一直作为南方远地而存在,并和远在东北的碣石对举,以见地域之偏远。《水经注》卷三八《湘水》:“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摴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据此,则潇湘原指清深的湘水,和清湘同义,后人用此词来指代湖南,不复顾及其原义。如卢照邻《明月引》:“荆南兮赵北,碣石兮潇湘。澄清规于万里,照离思于千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都以潇湘抒写佳人怨思。此外,潇湘作为一个审美化的地理实体,也给人留下别具一格的地理空间感,尽管没有长宽高、声光色那样的物理空间感,但是因为远在南国,风景秀丽,环境闭锁,依然给人以别样的生活场景之感(参张伟然《文学中的地理意象》,《读书》2014年第10期),宛然一个中古抒情文学的独特空间,这很值得注意。
二是江湖隐逸之所。这也是取潇湘远离京城之意而成立的,寓意在于潇湘远在湘南,中州士人所不至,只在想象之中,别是一个处所,环境隔绝,是士人避难栖身之所。所以从魏晋起,潇湘既被想象为士大夫的隐逸之地,寄托了士人对于朝廷庙堂之外的另一方天地的期待,在此可以无忧无虑享受生活。往往入画入诗入乐,以不同的形态出现。诗文方面,最早的是《湘君》《湘夫人》,此后有刘向《古列女传》、张衡《思玄赋》等。魏初曹植率先将舜帝和二妃的传说写进《杂诗六首》其五和《洛神赋》,将南湘汉滨、二妃游女相提并论,以潇湘代表南国,二妃象征才子,已属泛咏。此后阮籍诗、左九嫔、庾阐《虞舜二妃赞》,不断吟咏,至此,潇湘逐渐成为文人抒情的常用词,常被用来摹写闺情,或写隐居遁世之意。绘画方面,早在唐代,画家刘某就绘有《三湘图》,见郎士元《题刘相公三湘图》,诗中所绘就是一个鱼鸟盘旋,宜于幽居的隐逸之地。另外,《宣和画谱》卷六有唐人韩滉《潇湘逢故人图》,可见至迟在中唐,潇湘已被诗意化为文人画境。宋代绘画史上更是集群式出现,记载多达二十多处,画家黄筌、宋迪、董元各有潇湘八景图,可见影响之大。
三是思妇念远之地。其义起于《九歌·湘君》《湘夫人》及曹植诗赋。到齐梁,文人更将潇湘视为咏叹爱情的题材,作者相继,皆为名篇。如沈约《八咏·闻夜鹤篇》:“海上多云雾,苍茫失洲屿。自此别故群,独向潇湘渚。”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久不返,春华复应晚。不道新知乐,空言行路远。”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展现都是令人期待、充满惆怅的美景,属于乐府闺情诗,具有丽情化趋向。若是将古诗文中的潇湘作品汇编成集,则编成的无异于一部以潇湘为中心的《丽情集》。经过经典作家使用,潇湘已经脱离原意,不是一个历史地名,甚至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地名,而是象征性强的文学意象、地名原型。作者借潇湘构建出特征鲜明的想象世界,读之可以自然引导出对湖湘的地域想象,能够唤起世人对于某个地域的集体记忆,形成这方面的集体印象,是一个固化的地域符号(参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
上述潇湘的三个意思,都是借助象征借代手法获得的,不属实指而为虚拟,已经远离原意。从潇湘一词的含义演变和它由地名到意象再到原型的成长道路来看,地名原型显然有着相似的生成路径、功能和特点:首先,这样的地名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地名,而是一个区域性的大地名,具有区域地理、人文地理上的代表性;或是虽为小地名而带有传说性质,和爱情、迁谪等重要主题相关,借此可以表达男女怨慕、文士贬谪等普遍情感,具有将文学地名转化为地名原型的潜质。其次,要有若干名家名篇的经典创造,这样才能由个别转化为一般,具有普遍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第三,抒情性总是要强于写实性,地理意义往往不明确,不再和实际生活关系密切,而和文人抒情有关联。第四,具有象征性、虚拟性、多义性。这样的地名虽然不多,但其文学意义却不可小觑,因为它们反复出现在不同作品,具有地名内涵和象征意蕴上的某种联系,可以形成读者共同的审美经验,创作者则可从中生发出不同的主题和意思。对于此类地名原型加以留意,有助于准确、深入把握古典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也有助于认识作家的艺术个性,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的读音和意思
""这个符号的读音是"wèn hào",意思是疑问、不确定或没有明确答案。
:
1、符号的起源:
问号最早出现在英国的一种手写体中,用来标记疑问句的结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标点符号之一,并被广泛使用于各种语言中。
2读音的解释:
""的读音"wèn hào"源自汉字拼音系统,其中"wèn hào "表示疑问、不确定的意思。它常用于语言交流中,表示提出问题或寻求回答的语气。
3不同语言中的问号:
不同语言中对于疑问句的标记方式并不相同。例如,英语和法语使用""作为问号,而西班牙语使用""在问题句子的开头,并以""结尾。这些不同的标记方式反映了不同语言文化的特点。
4问号的语义功能:
问号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语义功能。它可以表达疑问、询问、请求、质疑、惊讶等不同的情感和意图。通过使用问号,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促进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5引申意义:
除了在语言中的基本意义外,问号在一些文化和艺术领域也有引申的意义。例如,在写作中,问号可以用于表达反问、讽刺或引起读者的思考。在艺术作品中,问号也可以用来探索哲学问题、表达生命的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
6问号的简介:
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
疑问句是实际交流中常用的句式,疑问句分为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通常用来询问一件事情是否属实。
结尾:
问号作为一种标点符号,不仅在语言交流中起到重要的语法和语义作用,还反映了不同语言文化的特点。通过准确使用问号,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此外,问号还具有引申的意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英语中有双引号还是单引号?
两者都有,双引号和单引号的在句子的用法不同。
双引号的用法:
(1)表示文中的人说的话。
"I'vebeenthinkingaboutthisafternoon,youknow,"saidHallidayrathersuddenly
(2)引用单词或短语。
Howdoyouspelltheword"across"
(3)不寻常的词语也常用引号,以引人注意。
Thenountowhicharelativepronounrefersiscalledthe"antecedent"ofthepronoun
关系代词所指代的名词唤作关系代词的“先行词”。
(4)书名和诗文名也用引号。
Haveyouread,“TheJungle"
你读过《屠场》吗?
2、单引号的用法
这两种引号没什么区别,但双引号更通用。单引号似多用在英国。
Sheenjoyedthefilm'Madamecurie'
她很欣赏影片《居里夫人》。(英国习惯)
Sheenjoyedthefilm"MadameCurie"(美国习惯)
想要学纯正英语口语,来阿卡索外教网,量身定制课程,外教一对一教学,点击蓝字免费领取,欧美外教试课:
关于“古代诗词框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14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