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关于信佛修佛的诗句(《诗词曲赋文·登黛螺顶》原文与赏析)

关于信佛修佛的诗句(《诗词曲赋文·登黛螺顶》原文与赏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25    点击:  421 次

关于信佛修佛的诗句

网上有关“关于信佛修佛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诗词曲赋文·登黛螺顶》原文与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谁知道好点的关于佛语的诗句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照本如开悟诗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文偃诗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安分庵主开悟诗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侍郞来。

曼殊本事诗

鸟舍凌波肌似雪,新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髦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程颢题淮南寺诗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惠洪诗

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

寒山诗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刘长卿送灵澈诗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无尽藏尼嗅梅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拾得诗

君不见,

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

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

德诚船居寓意诗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石屋山居诗

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

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

孙觌枫桥三绝诗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灵云志勤开悟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五祖清演开悟诗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虚舟普度墨梅诗

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

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寒山吾心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刘长卿送上人诗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王梵志我有诗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守安南台静坐诗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悟新诗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了元诗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寒山诗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

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白云端禅师诗

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

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

寒山众星诗

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治。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2.关于佛语的诗句有哪些

一切皆为虚幻。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3.关于佛经的诗句

六祖坛经里有很多: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法性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锁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见,何劳向什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详见:

4.关于佛家的诗句

赠琴僧

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

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 --雪窦重显

送僧之金陵

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 --雪窦重显

·送宝月禅者之天台

春风吹断海山云,别夜寥寥绝四邻,

月在石桥更无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雪窦重显

忘惶

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

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 --投子义青

颂投子答月圆未圆

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投子义青

白云与我最相知

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

侵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 --湛然圆成

雪里梅花初放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

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憨山德清

半窗松影半窗月

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

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 --石屋清珙

憨山德清

底事分明在已弓,不须向外问穷通。

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寒 山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好鸟关关知我意

午窗定起书沉沉,触目虚拟一片心,

好鸟关关知我意,尽情啼破绿杨阴。 --大歇仲谦

行看流水坐看云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了庵清欲

山 居

林麓结茅屋,澹然称所居。松风惊破梦,涧水静涵虚。

春老花犹媚,秋残叶未疏。良宵无限意,东岭月初生。 --丹霞子淳

统一

聂鲁达(智利)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朵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

五祖的佛谒

身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

时时勤扫佛,何处惹尘埃

六祖的佛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过崆峒山

凿破云根一径通。禅栖远在碧霞中。岩穿雪窍千峰冷。月到禅心五蕴空。

顽石封烟还太古。斜阳入雨洒崆峒。山僧不记人间事。闻说广成有道风。

五台山

名山胜概自天开。一万菩萨住五台。积雪千年僧入定。祥云一朵□初回。

奇哉金色清凉界。乐也曼殊智慧才。前后三三是多少。喜师行脚不徒来。

夜泊洱海

数年不作海天游。今夕乘风一泛舟。似箭灵槎穿巨浪。如霜皓月映高秋。

钟鸣断续隋唐寺。渔唱沧浪芦荻洲。欲问前朝争战事。恐惊波底老龙愁。

寄妙岩同参

岁使人归说大名。始知驻锡在杭城。廿年契阔音书杳。两地想思感概增。

禅友同参皆老大。离群索处费经营。何时再集东林寺。重把诗文仔细评。

梅开在冬至后一日

天道循环岂数哉。一阳初复透三才。梅花早布人间信。葭管时飞琴上灰。

按候应知阴已往。占云可决泰将来。这般默露天心处。独有禅翁预解怀

厦门虎溪与会泉上人夜话

溪连海气逼虚空。一道悬崖小路通。山色重重图画里。人家隐隐雾烟中。

鹭江水静月铺白。雪岭枫高霜染红。更感会公多雅意。烹茶相对话无穷。

5.形容佛法的诗句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6.关于佛教,修佛的朋友们 说说心德

学佛点滴 ——对佛教的理解 ⊙什么是佛? 能觉是佛。

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一个能够觉知万事万物的心性,这个能觉的心性就叫做佛。你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吗?你相信自己会有一天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洞察无碍吗?如果你相信的话,那你就相信自己就是一个未来佛。

未来佛就是一个未来的觉悟者。如果你不相信,你还是一个未来佛,为什么呢?因为不管经过多少磨难,你总有一天会觉悟,因为能觉的心是我们本具的,所谓天真自然佛,人人本具之。

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完全清楚了。这样的人我们称他为佛。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教育。 用这个自性本具的能觉之心来教化自性暂迷的迷惑之心就叫做佛教。

虽然我们说佛教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常常误会,以为有一个他来教育我,而实际上是把我们自己的觉悟之心显扬出来。佛像、经典、僧众只是起了一个增上缘。

就是帮你觉悟向上的一个好缘。 ⊙学佛,谁是我们的老师和榜样? 释迦佛是我们自性本觉的榜样和老师 虽然自性本觉,佛教本有,但仅仅靠自己独觉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众生是需要导师和榜样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导师的指引、善知识的指点,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释迦牟尼就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称他为本师。 ⊙老师的使命是什么? 老师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开启自性的智慧 释迦牟尼佛并不是自己发明了什么真理,然后再灌到我们众生的脑子里来,不是的。

而是告诉我们:智慧和德能是我们自性本有的,不需要向外去求,只要把妄想和执着去掉就可以了。 ⊙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内容是什么? 四十九年说法无非是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说小说大、说渐说顿、说偏说圆、说有说空,无非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佛能给人以祸福吗? 不能,没有学佛的人以为佛能给人以祸福,其实不是的。打个比喻,法官定案,他要以公正法律为依据,法官不能给人以祸福,佛也如是。

一切因果报应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而然,没有谁在主宰。就象古人说的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其实是把宇宙间的祸福之理说尽了。就像现代的医学界也证实了,说慌的人体内会分泌毒素。

⊙佛能保佑我们不生病吗? 如果我们妄念连连、恶业不断,佛是无能为力的。佛只能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避免。

我们如果按照佛的话去做,身体自然会健康起来。就象父母随时随处护念儿女,但是不能保证儿女不惹祸,父母只能教育儿女怎么做。

佛也如是,可见教育才是最大的保佑。再说我们天天念佛,心地平和,妄念减少,免疫力自然增强。

我们可以在缘上下功夫,恶缘断了,恶果自然就不能结了。 ⊙在灾难降临的刹那间,有可能感通佛菩萨而避免灾祸吗? 可能。

因为心、佛、众生是三位一体的,可以说感通佛菩萨,也可以说是自心的“一心”所起的作用,自心就是佛。平常我们的觉悟之心被烦恼所复盖,智慧和德能都无法显现,现在临时抱佛脚,一句“阿弥陀佛”一句“观音菩萨”自心的智慧显现了,能力也显现了,所以刹那间便消除了灾祸、你说这是自力还是佛力,实在说自力和佛力是同一个力,自他不二么。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知众生和佛相比,就多了一点烦恼。

⊙修行,以什么为标准? 佛经是我们修行的标准 我们的自性是否觉悟了?觉悟到什么程度?我们本具的正知正见是否具备了?具备的是否圆满?我们自性的清净心是否现显了?现显了多少?我们要用佛经来印证,来对照,来检查。看一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日常生活起居、待人接客是否与佛经吻合。

如果不相应,就要修行。 ⊙什么是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

⊙什么是住持三宝? 就是佛像、佛经、僧众。如果没有住持三宝,如来的家业就不能传承和弘扬了,我们修行交流也缺少了方便。

佛像是提醒我们自性要觉悟,因为没有一个人每天跟在你的背后,要你觉悟。而佛像就有这个妙用,我们每天拜佛,看到佛像就知道要像佛一样觉悟。

如果你拜佛不是为了觉悟,那就不是修行。经典是帮助你树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虽说是你自性本具,但是你现在迷了自性,分不清对错、好恶、正邪,所以暂时需要用外面的经典帮你打开自性的法宝。

佛经好比是一条渡船,你到了对岸,渡船你就不需要了。僧众是和合僧团,是佛法的承传者、传播者、带动者。

我们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也要象出家人一样清净无染、为法献身。 ⊙什么是自性三宝? 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 自性三宝就是觉、正、净。

归依佛就是归依自性觉;归依法就是归依自性的正知正见;归依僧就是归依自性的清净心。你想一想,佛像可以被毁,经典可以被烧,僧众可能被驱散,而自性的觉正净恒常无变,我们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依处——自性三宝。

然后我们又不离开住持三宝而进行修行。自性三宝是本体,只要本体在,有体一定会有相。

⊙念佛、读经、参禅、持咒,目的是什么? 念佛、读经、参禅、持咒,目的是得清净。

7.关于佛语禅机的诗句格言

十大经典佛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

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

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诗词曲赋文·登黛螺顶》原文与赏析

27首描写山中寺庙的古诗

1、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2、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诗词曲赋文·登黛螺顶》原文与赏析

弘 历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闍黎终未识真宗。

公元1786年,清代的乾隆皇帝登临山西省五台山佛教中心区的黛螺顶,写下了这首七律,题目为赏析者所加。

自古以来,我国的名山有“三山五岳”之称。其中的“三山”,即佛教三大圣地: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近代以来,人们又把安徽的九华山和“佛教三大圣地”一起,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其中,五台山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魁首。五台山“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气候洁净凉爽,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古称“清凉山”。清圣祖康熙皇帝说:“朕惟清凉山,古称文殊大士演教之区也。兹山耸峙于雁门云中之表,接恒岳而俯滹沱,横临朔塞,藩屏京畿。其地风劲而高寒,而嘉木芳草,蒙茸山谷,称灵异焉。五峰竦立,上矗霄汉,日月之所回环,烟霞之所亏蔽,苍然深秀,其为神阜奥区,盖自昔而已然矣。是以自汉迄今,历代皆有崇建,古刹精蓝,遍满岩岫。宇内称灵山佛土,最著者有三:峨嵋、普陀,而五台为尤盛焉。”据佛教经典记载,五台山是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的形象为: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塑像多骑狮子,以表示智慧、锐利、威猛。在佛教中称为“三大士”的文殊、普贤、观音三者中间,文殊菩萨地位最尊,因而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也最高。五台山又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五台山的国际声望也最隆。

五台山佛寺鳞次栉比,宝塔林立。山域地跨山西省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和河北省的阜平县,其大部分在五台县境内。山为东北至西南走向,有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五大高峰。五峰虽峻极干天,但峰顶却平坦如砥,“有如垒土之台”。据 《清凉山志》载: “按古传,五峰内外,佛刹凡三百余所,多系先古帝王兴建,今皆消沉。大孚灵鹫,肇于汉明,立寺之始也。其中诸寺,或五峰抱出,或双岭中开,或叠起岩中,或耸居云外。楼台现乎杳霭,钟磬出于烟萝。……历代以来,诸刹废兴,沿革数目,难以悉记。”现在五台县共有寺庙40多所,台怀镇及其附近就集中了30所。如: 显通寺、塔院寺、万佛阁、罗侯寺、圆照寺、广宗寺、菩萨顶、慈福寺、殊像寺等等。其中黛螺顶寺建于台怀镇东面一座经常隐没在云雾中的小山峰黛螺顶上。黛螺顶背靠东台望海峰,下临潺潺清水河,古树参天,景致绝佳。黛螺顶寺原名佛顶庵,清代改称。寺内供有 “五方文殊”像。《清凉山小志》载: “以五顶山高路窅,有不能尽到者,至此犹至五顶也。”意思是朝台的佛教徒,如果体力不支,不能遍临五个台顶,登上黛螺顶便称作“小朝台”。因而黛螺顶成为五台山五大台顶的象征,是朝山佛教徒一定要登临朝拜的地方。

清代乾隆皇帝这首诗,就描写了黛螺顶的地势风光与它在佛教诸寺中的地位。

首联,写黛螺顶处于重重山谷回抱的五台山区,但却在五大台顶之外独立成峰。颔联,写历经屈曲盘旋的云中小路到达高入云霄的山顶佛寺,便可拜谒庙宇中常坐于莲花之中的佛菩萨。“芙蓉”,是莲的别称,而莲花,在佛教中被认为是清净的代表,是 “佛菩萨常坐者”,“极乐世界之众,总以莲花为所居”。颈联,写入于寺内而观外界:临窗遥望,可瞻东海上冉冉而升的一轮朝日; 启门拾阶,便见寺院内苍苍如盖的千年古松。尾联,写寺内供奉有五大台顶的 “五方文殊像”,并由此而生发议论,认为有些传授弟子、纠正弟子行为、为其规范的高僧,最终也没能领悟净土真宗。“曼殊”,即文殊师利菩萨,佛教徒们认为,五台山每一座台顶,象征文殊菩萨一种智慧,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真宗”,即净土真宗。净土宗主张靠他力摄取、为往生净土为目的的法门,认为人本质上都是充满罪恶的恶人,一切皆虚假不实,不论如何苦修苦炼,都不能靠自力成佛。只有专心称诵弥陀如来的人才可以得到往生。因此,“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比修寺、造佛、建塔更重要; 在俗、出家都一样可以成佛。乾隆帝在全诗的结尾处正是要表达自己主张僧俗一样,重人伦道德而不重佛教戒律的观点。

全诗四联,由远即近,由外到内,由景到物,由外物到内心,由描写到议论,不断地变换观察与表现的角度。一联联远远近近、内内外外、上上下下、高高低低、左右逢源,高下皆宜。既有由清浅转向丰深的温润厚重,又有由直白转向蕴藉的另辟蹊径。运笔自如,君临一切。文人之风,帝王之气,成就了一篇登佛国圣地黛螺顶的诗篇。

乾隆皇帝写这首诗并不是偶然的巡幸之作。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皇帝曾先后十多次到五台山朝圣拜佛。这是其他三大佛教名山历史上所没有的。清光绪年间所编修的 《五台新志 ·巡幸记》说:“国家龙兴辽沈,满洲之号,适符曼殊,景运既集,灵迹弥昭。”意思是说,清王朝的国号恰与文殊菩萨的读音相同,因此,清王朝统治者认为这象征着清王朝的国祚可以像文殊菩萨一样与世长存。这便是清帝们朝台的奥秘。乾隆皇帝秉承其祖,在康熙帝曾五次朝台的记录上,更添一笔,他曾六次进五台山朝拜。公元1746年、1750年、1761年、1781年、1786年、1792年,共合“六度朝台”。每次朝台,他都要给台山各寺庙以大量的赏赐。同时,凭他对诗词书法的较高造诣,也为五台山留下许多亲撰的碑刻与墨迹。这些碑刻与墨迹笔法端丽洒脱、内容通俗易懂又蕴含佛教哲理,成为五台山这座佛教名山所附丽的珍品。



信佛如何修

修佛在心!修佛修的是身语意!将自己不好的一面变成好的一面,将自己好的一面变成更好的一面,在更好的一面的基础上变得再好,如此精益求精,永不停止,将自己变得更加的善良,佛法无边,普度众生!

南无阿弥佗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龙树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莲花生大士

关于“修佛”的成语有哪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fàngxiàtúdāo,lìdìchéngfó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劝导作恶之人停止作恶。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fó shì jīn zhuāng rén shì yī zhuāng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样的俊俏要靠衣饰。比喻人内里不足,要靠外表。

诃佛诋巫:hē fó dǐ wū犹言诃佛骂祖。巫,巫师。

长斋绣佛:cháng zhāi xiù fó长斋:终年吃素;绣佛:刺绣的佛像。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送佛到西天:sòng fó dào xī tiān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佛眼佛心:fó yǎn fó xīn比喻善意看待别人。

佛眼相看:fó yǎn xiāng kàn比喻好意对待,不加伤害。

我想修佛,禅宗的

您得先学一些经典,然后再做决定。

您现在好像并不了解佛法,就直接去修禅宗,恐怕会走偏。

有一定的佛学基础,然后再选择修行的法门,这样比较合适。

禅宗是以修禅为主,以明心见性为目标。

祝吉祥如意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我们修佛拜佛求什么?我说一者求富贵,二者求解脱,三者求菩提。

但还需学最胜法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嘛,种子要最好。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佛在《法华经》里说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所以说,那么多果位,都是佛的方便引导,一个假名,那么多的法都是方便法,唯有一佛乘是真实,也就是《楞严经》里说的“一心三藏”,两部经说的是一个东西,《楞严经》还有个名字叫《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两部是一部经。

在此劝学一佛乘,佛金口玉言,“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只要学《法华经》就能成佛,因此佛在法华会上为大众授记。“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我辈遵佛教,受持、弘扬大乘法。

行人与此,当细思量。

关于“关于信佛修佛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nmgx.cn/zhishi/1155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